湛江日报 2016-11-09 11:24
每到深秋,赤坎寸金路总是成为“网红”,成为市民和网友发朋友圈的不二选择,因为,这个时候,生长在寸金路的异木棉花开得特别灿烂,把这条路映照得分外的美。不过,寸金路其实更是一条在我市历史上比较知名的路,年轻的市民更应该知道它的历史。
寸金路有座抗法名桥
寸金路位于赤坎区西部,东起寸金桥西,西止黎湛铁路麻章段,因路始于寸金桥而命名。1968年改为反帝路,1980年复今名。经1987年扩建后,全长1448米,车道宽15米,人行道各宽5.5米,中间有两道各宽0.5米的绿化带。接近海关市场路段最宽处32米,人行道各宽8.5米。沿路多文化、卫生单位,如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岭南师范学院、湛江卫生学校、湛江粤剧团、湛江市电影公司等。
寸金桥是湛江市内一座著名的历史纪念桥,为纪念1898-1899年遂溪人民反抗法国侵占广州湾的斗争,1925年建成后命名的桥梁,赋予祖国河山“寸土寸金”的寓意。寸金桥位于原广州湾法租界河文章河(又称赤坎河,今月影湖)上,石砌联拱式水泥石桥梁,全长19米,面宽11.6米。民国14年(1925年)遂溪县麻章绅民建,抗日战争时期重修,1959年和1986年扩建成今貌。寸金桥是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1898年3月,法国当局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广州湾(即湛江)的无理要求,清政府屈膝法当局,同意租借,租界另议。法国当局得寸进尺,不待议定租界,并四处烧杀抢掳,妄图占领我大片领土。法军的暴行激起了高雷(吴川、遂溪)人民的愤慨,纷纷拿起自制武器与法军进行抗争。团练及村民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对法军入侵进行了坚决的抵抗。1899年11月16日清政府不顾人民反对,竟在《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上签字。慑于湛江人民的反抗,法帝不得不将租界西线从万年桥(遂溪县新桥糖厂处)退至赤坎桥。为了纪念这次长达一年半之久的抗法斗争,当地群众便将赤坎桥改名为“寸金桥”。1959年湛江市政府重修“寸金桥”,并于桥旁立碑。1960年,郭沫若题词“一寸河山一寸金”,董必武题写桥名“寸金桥”。1984年初于西山公园内竖起抗法大型雕像,后来湛江市政府将西山公园易名为“寸金桥公园”。
寸金路历史缩影
1941年(民国30年)5月1日,一个月前创刊的《大光报》粤南版刊登了“寸金公共医院”开业的消息,这间医院便是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的前身。当年,由广州湾政贾陈学谈、陈翰华、戴朝恩、赖泽、李炳南、霍子常、冯凌云等集资建设。解放后,该医院被湛江市人民政府接收,先后称“南路区人民医院”、“湛江专区人民医院”、“高雷区人民医院”、“粤西区人民医院”、“湛江地区人民医院”,今为“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在寸金路有两所时间较长的学校,岭南师范学院是一所百年师范学院,源于明朝崇祯年间海康县(现雷州市)的“雷阳书院”。1904年开始设立师范科教育,后称“雷州师范学校”,民国时称“雷州中学”,谭平山任校长,当时著名的南路农运领袖黄学增就读于此。1954年迁址于寸金路,1978年开始升格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2014年易名为岭南师范学院。岭师旁是湛江市卫生学校,是本市较早开设以护理为主的中专学校。
曾是抗战物资的重要补给线
寸金路中段有一座闻名遐迩的“海关楼”,原为雕堡式建筑,为广州湾时期著名建筑师梁日新设计建造。海关楼实为“雷州关”。1936年(民国25年)1月由民国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直署设立,并直接管辖,面对着寸金桥法租界关口,肩负针对当年疯狂的走私洋货,也禁止从陆路走私到广州湾再转运给各地的货物。
寸金路在广州湾时期乃是通往雷州半岛、南海、广西、大西南的必经之路,抗战年代,大量物资从寸金桥附近的沿伸至麻章公路两侧,货物沿途堆积,是一条抗战物资的重要补给线。
资料记载,抗战时期沿海各地沦陷,广州湾一度是中国唯一连接海外重要的国际大通道。数以千计的挑夫在关口为货主肩挑或手推独轮车,抢运大量物资,这些都是国内相当紧缺的货源。当年数以十万的难民源源不断地迁徙至广州湾,从各地包括珠三角、香港、澳门等地区为躲避战争而来的难民,并从寸金路迁至内地。
1945年抗战胜利,广州湾法国租借地回到祖国怀抱,寸金路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国民政府接收广州湾部队从寸金桥外通往市区,浩浩荡荡的车队由此及里地开进中山二路,沿途市民和部分留湾难民夹道欢迎。
解放初期,寸金路也是湛江市唯一一条通往内地的公路,湛江港进来的物资及本市生产的物资也通过这条公路咽喉,送到湛江各市县,或运到广西部分市县。从外地运进国民计划经济年代所需物资及居民生活物资。
寸金路和历史名桥“寸金桥”见证了湛江各时期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