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严慧芳 2016-11-09 07:05
“食在广州”凸显老广关注美食的热情,但爱吃不代表会吃,如何才能吃得健康吃出健康呢?“每日一膳”栏目特约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教授指出,岭南地区多湿多热,广东人普遍脾胃虚弱,易上火却又易腹泻,膳食养生要注重养护脾胃。
中医讲究“不时不食”
《本草纲目》曰:“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千金要方》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中医历来讲究食补,通过食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通过补养虚衰,达到卸病延年、养生益寿的目的。一部《黄帝内经》不仅创立了中医基础理论,同时也开创了药膳的理论体系。
杨志敏教授介绍,中医膳食养生有几个原则,一是药食同源。例如古代的医字,就是从酒字衍生出来的,《内经》中共记载了13个方剂,其中就有4个是酒剂,在古代,发酵的酒被作为一种药物来用,江浙一带常以黄酒加姜来调理手脚冰冷的症状。
《神农本草经》里发现360多种药物,其中120多种药物可无毒久服,作为食品常用。日常生活中,食物与药物同为一物比比皆是,如冬瓜皮在中药里有利水作用,有水肿的时候,可以用冬瓜皮、茯苓皮、姜皮,一起煲水服用祛湿利水肿;荔枝上火,但荔枝核可以理气散热,鲍鱼美味,鲍鱼壳为石决明,可平肝熄风。
中医膳食养生还讲究“不时不食”,讲究的是食物要符合时令节气规律,此时养分才最足。
有俗语说,“小满河歪(蚌)瘦蹩子,夏至鲫鱼空壳子,端午螃蟹虚架子”、“五月萝卜空心菜,六月韭菜老驴草”,说的都是不合时令的食物不宜食用,这是因为动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肉质会有不同。
老广体质“上热下寒”偏多
“以偏纠偏”是中医食补的一大特色。杨志敏教授介绍,食物之所以能养生治病,是由它们自身具有一定的性能所决定的。这些性能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实践中,对食物的认识积累而加以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它与阴阳、脏腑、经络、治疗等中医基础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就像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种病,一定要用不同的药,食补也要看个人体质,因人而异。“例如,很多人知道芹菜适合热底的人食用,但很多高血压的人吃芹菜却吃出头晕。还有人认为,高血压的人不能吃人参。但如果是气虚气弱的人,吃人参则非常适合。”
杨志敏指出,多湿多热的岭南地区,四季不分明,冬季时间太短,对于人体来说,冬藏不够,所以很多人是因虚而湿、因虚而热。总体来说,南方人体质的特点是脾胃虚,而且是上盛下虚。“很多人觉得自己容易上火,但摸一摸自己的腹部,其实是很冷的。这些人平日表现为脚冷、一吃冷的东西就腹泻,这是典型的上热下寒,或者叫做外热内寒。”杨志敏指出,广东人普遍面色偏黄,肌肉也不如北方人壮实,跟这种体质特点有关。因此冬藏之际,养生要以养护脾胃、补脾补肾为主。
在秋冬这个季节,不适合吃升发的食物,而适合多食用一些敛收的食物。吃完饭后,最好不要喝冷饮、吃太冷的水果,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尤其是脾胃虚弱的小孩千万不要喝冷饮,夏天喝冷饮多,到秋天时就容易腹泻。”
总之,饮食养生,要遵循“宁少勿多、宁饥勿饱、宁慢勿快、宁热勿冷、宁粗勿细、宁软勿硬,有粗有细、不咸不腻,三四五顿,七八分饱”的原则。
吃太饱怎么办?小窍门在这里
吃得太饱消化不良怎么办?杨志敏教授提供了一个小窍门:根据《食宪鸿秘》记载,伤食饱胀,须紧闭口齿,耸肩上视,提气至咽喉,少顷,复降入丹田,升降四五次,食即化。也就是说,吃太饱的时候,眼睛向上看,耸肩吸气,提升膈肌,然后慢慢呼气放下膈肌,来回几次就可以缓解饱胀感了。
(南方日报和广东省中医院联手打造的“每日一膳”栏目,至今已经为读者奉上300多道养生美食,想知道每天该吃什么,可关注南方+“南记早参”栏目和“南方i健康”微信公众号)。
【记者】严慧芳
【通讯员】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