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华师 记者 华南师大新闻社 2016-11-08 19:37
小晚本来以为今天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并不)的满课的周二
在赶着去课室的路上才想起来
并掰着指头数了一下
今天是11月8日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
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今天我们调转镜头
关注平常躲在后台的我们
和活跃在华师校园的学生记者们
以及华师校媒人出身的职业记者的工作状态
关于校园媒体人
你看到的他们 可能是这样的
▼
采访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教授
采访NBA全明星球员凯文·乐福
采访“泳坛女神”刘湘
与名人对话 与大家同行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设备
摄像机就是我们的武器
但事实上他们是这样的
▼
“是的,我过的是美国时间”
熬夜使我快乐
没有熬夜赶过稿的记者
不足以语人生
“太棒了,下周的报题有着落了”
每一个报题的背后
是无数被压榨的脑洞
(向报题势力低头.jpg)
“你们被拍得好看就行”
每一个摄影记者 都是上辈子折翼的天使
(回去还要修图到眼瞎)
“报告,我的脖子一点都不酸,机子一点都不重”
每一次的外景拍摄
体能消耗量总能达到搬砖水平
(请收下我的膝盖)
“师妹小心点,别打到我”
“下面的大兄弟,拜托扶好了”
两张图告诉你
记者是一个高尚(危)的职业
“睡觉不如作图”
是的 这是又一个作图到天明的故事
(我待甲方如初恋)
“大王叫我来巡山”
在条件格外艰苦的情况下
也要有完成采访的觉悟
(正直脸)
关于职业媒体人
我们也来听他们的故事
▼
1黄勇:师兄叫你“别做梦了!”
“当记者可以算是我高中时的一个梦想。” 2002级的华师校友黄勇回忆道。初三时班上传阅的《南方周末》报纸,在黄勇心中埋下一颗做记者的火种。再加上后来每天晚上躲在被窝里热血沸腾地听收音机里外媒报道中国的消息,大学里又加入校报,黄勇如愿踏进媒体行业。现在的他,已是广东电视台的一位编导。
“编导在节目制作中是无处不在的幽魂。”这虽然是媒体界的一句玩笑话,但调侃的背后其实暗藏着编导这个幕后英雄的艰辛。“一个片子,包括选题、联系、采访、拍摄、写稿到剪片、包装、审片……每一个环节都由编导记者主导,同时还掌管着一队人的吃喝拉撒。编导累死了,也就成了幽魂。”黄勇这样解释,也开玩笑地劝有志于记者行业的后辈们“别做梦了”。
在播放《三十年高考话变迁》的前一天晚上,负责该片的黄勇和两位伙伴因为吃了三份问题盒饭后上吐下泻,不得不连夜去医院挂吊瓶。无奈之下,只得叫醒另外三位同事,保证了片子的播出。“干我们这行,都希望同事们健健康康的。”黄勇也遇到过“精神痛苦”的时候,那是他新人时期做《城市话题》专题片的经历。片子从写稿,剪片到审片,改片花费了他很多心力,但当时的收视率却不太理想。“辛辛苦苦做好一条片,满心期待播出去,之后收视率却很低,又是一层心理折磨。”黄勇感慨道。
“记者”到底是什么,黄勇做了很精辟的解释:“记者是忠实的记录者,是敏锐的观察者,是理性的分析者。”踏进记者圈多年,黄勇再也不是当初那位“小愤青”了。
黄勇 文学院2002级
曾任华南师大报采编社编辑
现就职于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
2林珊珊:与黑帮教父谈心也有我应有的立场
阔别母校多年,林珊珊依旧难忘自己在加入校报的那段时光。“我们和师兄师姐经常到北亭的小饭馆喝酒畅谈,聊写稿、聊读书、讨论专题,这段时光深深影响了我后来的记者生涯”。她感慨道。
凭借自己在大学里积累下来的写稿经验,大三实习时,林珊珊在《南方人物周刊》成功发表了自己的特稿处女作《少年杀母事件》。稿件引起很多关注,也荣获了2007年南方周末传媒致敬年度特稿。“我觉得深受鼓励,但也明白自己付出的对得起得到的鼓励”。她在手记里写到,自己给当事人72个网友约采访,却只收到十几个回复;有时候会莫名其妙收到骚扰电话;在办公室赶稿到凌晨4点,听着汽车驰过时低沉的呜呜声。
在《南方人物周刊》供职期间,林珊珊曾约十次奔赴香港采访黑道教父潘志勇先生。在一次交谈中,她目睹这位黑帮大佬忆起家人时流泪的过程。“我很歉疚当时触碰到他内心最脆弱的部分,但我有我应有的立场,就是尽可能地把事实写出来。”林珊珊回忆道。马航事件发生后,林珊珊尽全力去联系一名遇害者的朋友,在得知他们不愿意接受采访后,也心平气和地接受,“毕竟家属也没有义务去接受我们的采访。”有时候会遇到被采访者要求看稿的情况,林珊珊在再三协商无果后,选择放弃登稿。“很多行业觉得记者是极具攻击性的,业内也没有对记者相关的权益保护”林珊珊无奈道。“记者是一个要对公众负责任的职业,尽可能去还原事实是记者的职责。”处境尴尬下,林珊珊依旧坚定自己的立场和准则。
林珊珊 文学院2005级
曾任华南师大报采编社编辑
曾任职于《南方人物周刊》《时尚先生》
3李晶:报道不能浮于表面
2009年,李晶进入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学习。她在大学里加入华师广播台后逐渐体验到传媒的乐趣。2013年,本科毕业的她奔赴香港中文大学攻读新闻学硕士,带着热爱和渴望投身记者事业。
然而她的求职过程却充满了曲折。一般而言,大陆学生毕业后留港工作的难度大,于是李晶选择应聘一家香港老牌报纸的广州办公室,并成功被录用为正式员工,在香港帮着广州那边编稿,但她却不满足于此。“后来我自己提出帮香港的办公室做事,也一并帮着广州的忙。所以当时我一边上课,一边去香港的办公室实习,一周去三天。”在自己的争取和努力下,李晶实习结束后就顺利留在香港。
在香港当财经记者时,李晶平时主要的工作就是跑各种发布会,然后写稿。一天下来,跑两到三单是常事,四五单也不少见。李晶依旧记得一次经历,“那时候去一个地皮投标会,原本大家有很多期待,结果等了七个小时都没有一个人来投标,然后你就没得写了。”在她看来,比没有内容可写更郁闷的是自己写的报道浮于表面。“第一次去采访的时候我真的完全懵了,去之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也查了很多资料,但到了那儿真的像听天书一样。”李晶回忆道。她说在这种把握不了专业领域的状态下问出来的问题和写出来的东西总会让那种专业人士或者是上市公司觉得很幼稚、非常浮于表面,也让自己非常无助。“你必须不断地去积累、去学习,不断积累下去肯定还是有用的。”
两年东奔西跑的财经记者生涯对李晶来说无疑是辛苦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李晶 旅游管理学院2009级
曾任华师广播台副台长
曾供职于香港媒体
4郭翔宇:以责任赢得信任
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广州记者的郭翔宇,大学主修的专业就是新闻学。早在大一,他就选择边上课边实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实战经验。他说,在校报里的工作经历对他转变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起了很大的作用。“校报站的高度比较高,不只是关注一个小角落,这也决定了我思考的高度,给我后来的实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今年七月份安徽发生洪灾,郭翔宇临危受命,奔赴现场采访。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他只能利用在飞机上的时间收集资料。下午5点下飞机,郭翔宇任务艰巨,要在3小时内找到受访者。当时去到的地方已经决堤,不断有大巴车将灾民运出村子,可还有一个残疾人被困在村里。郭翔宇就跟着一个武警去找他,几经波折后终于找到他的准确位置。回来的途中他们三人都摔进了水沟,幸好采访机的话筒没有湿,郭翔宇得以录下整个救人的过程。 “我们一定要把最危险最严重的情况展现出来,因为报道要反映真实的情况。”郭翔宇如是回应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11月8日是记者节,郭翔宇却十分看淡“自己的节日”,他回应道,“其实大多数记者对记者节的观念都很淡薄,大家都当做普通的日子过,做该做的事情,这也是记者的节奏。”在不久前的珠海航展,郭翔宇也到处奔波,采访许多航展背后默默贡献的人物。他希望自己通过好的作品去引起社会对媒体人的关注,记住媒体人的作用,而不是仅仅依靠记者节。“作为一名记者,我不能像普通人观展一样,只看到一颗导弹,我必须挖掘出导弹背后的深厚意义,要以责任来赢得大众的信任。”
郭翔宇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10级
曾任华南师大新闻社社长
现就职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约瑟夫·普利策
在一切故事发生的时刻
在任何苦难欢乐的现场
镜中百态 笔下春秋
今日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我们都愿做历史的见证者
我们对新闻工作
永远心怀敬畏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强行卖广告)
采写丨郑敏 郑子鹤 庄志莹 郭欣桐
彭乐怡 邝欣彤 杨璐 林涵
摄影丨潘伊宁 王逸凡 苏铭畯 钱双文
练尚仪 邱彤 杨家俊 曾慧明 刘博瀚
陈灿 朱甜甜 李清扬 陆艺莹
编辑丨郑敏 郑子鹤
责任编辑丨连泽纯 郑宇云 黄希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