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公益活动为潮南农村留守儿童“打开世界”

南方+ 记者 杨立轩  2016-11-08 09:46

五年级的小蓝(化名)自懂事起就未见过生母、11岁的小英(化名)从没走出家乡大山、12岁的小佳(化名)最大盼望是母亲能为自己过一次生日……

这是汕头市潮南区雷岭镇霞厝村一群留守儿童。近日,当他们从远道而来的记者口中听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时,眼神中写满了好奇和期待,仿佛打开一个从没看过的世界。

今天是我国第17个记者节。日前,来自中央、省驻汕媒体及汕头媒体等数十名记者走进霞厝村,开展主题为“为爱奔跑”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为霞厝村100多名的孩子带来礼物和欢乐。而在关怀背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重大课题也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与数十名记者一起玩游戏,“石头村”的孩子们露出灿烂的笑容。杨立轩 摄

霞厝村一留守儿童的家中,挂满一张张温馨的照片。张伟炜 摄

霞厝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内的老人形单影只。杨立轩 摄

霞厝村小学适龄儿童三成“留守”

坐落在汕头市潮南区雷岭镇西北方向半山腰上的霞厝村,现有人口2720人,因时有云霞缭绕,故得名“霞厝”。村内老寨海拔386米,是汕头市现有居住人口海拔最高的村居之一。

偏僻的地理位置和闭塞的交通条件,让霞厝村至今保留着建成400年来的宁静,原生态的石头建筑和淳朴的民风随处可见,也被称为“石头村”。

但落后的经济环境,也迫使青壮年纷纷走出村寨到外地打工,留下一群在山头寨边日思夜盼的留守儿童。

与外人交流时,一留守儿童显得十分害羞。许端阳 摄

小蓝是霞厝村的留守儿童之一,这名在当天“为爱奔跑”活动中表现十分活跃的孩子,当被记者问及日常生活时,骤然变得寡言少语。原来,小蓝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自懂事起他就跟随年迈的奶奶生活,童年中的小伙伴几乎只有村内其他留守儿童。

类似个例,在霞厝村并不少见。据统计,霞厝村目前有小学适龄的儿童161名,其中留守儿童就占有三分之一。这些孩子的童年几乎都是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隔代教育的方式往往让他们缺乏家庭温暖。霞厝小学老师吕勤荣就坦言,现实中不少留守儿童对学习兴趣不大,在他看来,缺乏家长引导和关爱是学生无心向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一名留守儿童都渴望得到在外务工父母的关爱。张伟炜 摄

看到平日少见的摄影设备,霞厝村的孩子们十分兴奋。杨立轩 摄

“爱心父母”结对帮扶

这一突出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关注。

“为爱奔跑,去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实现小小的梦想。”潮南区委宣传部部长黄丽凤表示,希望借助媒体记者的“体验式”宣传,唤起整个社会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关爱,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得到亲情的呵护和温暖,帮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欢声笑语、多彩温馨的童年。

近年来,潮南区还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服务模式帮扶山区儿童,“心系儿童·牵手圆梦”结对公益平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与广泛参与,2015年被省文明办评为“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年来,这一项目共结对帮扶困境儿童314名,累计发放专项援助金113万多元。2016年,该项目继续向社会公开招募“爱心父母”、青年志愿者214名结对151名困境儿童。

村子里不少家庭只剩下老人与孩子相伴。 杨立轩 摄

就职汕头市高级技工学校的郑女士是潮南区一名“爱心妈妈”,与她结对的是井都镇一名11岁的小男孩小灿(化名)。

由于自小受到单亲贫困家庭的环境影响,小灿平时都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在郑女士看来,这些孩子其实需要的不仅是金钱,他们更渴望有人爱,有人关怀,“爱心父母”的结对,可增加与孩子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用实际行动帮助孩子。

事实上,在关爱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大课题面前,汕头市民政部门近年来也创新方法,充分运用社会工作模式和购买服务的形式,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关爱保护工作。

“社会组织的参与,主要侧重于切实帮助困境未成年人和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汕头市民政局的有关负责人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希望在发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政策,保障困境未成年人和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医疗、居住等基本需求,落实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困境未成年人和农村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的前提下,让社会组织的志愿者发挥各自所长,增加志愿者与被关爱对象的沟通,督促外出务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加强情感交流,“最终实现困境未成年人以及留守儿童生活有照料、就学有保障、情感有关怀。”

农村生活单调,几名留守儿童聚集在一起奔跑玩耍。杨立轩 摄


编辑 陈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