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困难还可以找社工,广州的社工服务原来这么牛!

南方+ 记者 李强  2016-11-08 07:45

广州是我国专业社工服务发展的先行地之一,在民间自发探索的基础上,由政府推动,学习香港、新加坡经验,经过近10年来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项目化、市场化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构建了“全科+专科”的广州社工服务矩阵,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项目运作、专业服务的社工发展“广州模式”。

社工被誉为“社会医师”,用专业的手法解决社会问题,帮扶困境群众。在广州,由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已经在多个领域深入推进,服务内容包括家庭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社区矫正、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残障康复、移居人士服务、农村社工服务、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等。

完善社工服务政策设计

广州社工的萌芽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广州市老人院与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合作,荔湾区逢源街道办事处与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合作,尝试引进香港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服务手法。仁爱社会服务中心、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等社会组织也于那时开始探索提供具有社会工作元素的社会服务。

2008年,广州向香港和新加坡学习,启动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标志着广州社会工作从民间探索走向政府主导推动的试点探索阶段。

当年,广州市海珠区投入200万元购买“青年地带”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荔湾区投入230万元购买8个社会工作试点项目。“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广州市组织了一批社会工作人员赴灾区提供专业服务,取得较好的反响。这是广州第一次派出专业社工参与抗震救灾。

从2009年开始,社会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范围,当年统筹投入2344万元开展社会工作试点项目33个,涉及养老、青少年、社会救助、残障康复等领域,开启广州市以项目化的方式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序幕。

“当时的探索,为后来的发展搭起了框架。”广州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说,“专业社工服务从无到有,再到形成较大的规模,已成为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载体。”

从2009年到2016年,广州市出台了20多份政策文件,构建起一整套政策体系。广州市逐渐完善的政策设计,将社会工作作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内容进行推进,明确社会工作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具体措施等内容。

形成“家综+专项”服务矩阵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行项目管理的运作方式,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和专项服务的招投标、运营管理及评估监督均以项目化的形式进行。据统计,2008年至今,广州市、区共投入财政资金17.7亿元,年投入保持在3.3亿元左右。

目前,广州市已构建了“综合+专项”的专业服务矩阵,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会工作专项服务项目为辅助,综合性和专项性服务项目“两手抓”,每年服务人次合计超过290万人次。

广州市建立了188个街(镇)和社区级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发挥“全科社工”的作用,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推行社工、义工联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专业化社会服务,主要包括面向长者、婚姻家庭、青少年、残疾人、社区矫正人员等类型的专业服务。实际上,在2012年底,广州就已经实现在全市每个街道办事处至少建立1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与此同时,广州市以政府购买社工机构服务的方式,在全市推出15个社工专项服务项目,每个项目专注于一个领域,为有特殊需求的群体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包括:空巢老人、逆境的青少年、外来务工人员、失独家庭、在穗外国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人员、流浪乞讨人员等。

“三社联动”将服务做实

2007年以来,广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实现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2008年,全市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人数仅有1070人。截至2016年9月底,累计有13755人次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截至2016年9月,广州市共有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417家,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有15家被评为广州市5A级社会组织。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起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一批高等院校专家学者、企业爱心人士、港澳专业社工、志愿者通过发起成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支持广州社会工作发展,形成了协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态势。

结合“幸福社区”创建等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广州市建立优势主导型“三社联动”工作机制,以社区为平台,居委会为枢纽、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工人才为骨干,实现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组织一体化联动发展,将社会工作的发展融入到社会治理的总体设计中。通过“三社联动”,将服务落实在基层,将问题解决在社区。

严格采购评估监督程序

广州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确保社工服务的规范运作并充满活力,广州市确立了项目化市场化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在购买程序上统一实行市场化的政府采购程序,专门建立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招投标指引和专家库。

对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合同履行、机构运作、服务供给以及社区居民评价等进行专业评估,监测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严格开展财务监管,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经费财务评估、经费审计和绩效评价。

【记者】李强

【通讯员】印锐

编辑 丁晓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