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理学精华应为中国树立文化自信

南方+ 记者 张素圈 王诗琪  2016-11-04 10:39

嘉宾:

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王元林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研究员 邢益海

岭南水土及其经济特色赋予了西樵山理学硕儒、士大夫开阔的眼界和自由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对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通过书院文化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站在全新的起点,西樵山理学如何在现代焕发新颜?

岭南理学崇尚自由与开放

“到了明代,以桑基鱼塘为基础的岭南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岭南经济开始在全国扮演重要角色,岭南特色的理学正是背倚着经济的发展开始壮大。”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研究员邢益海说。由于岭南远离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因而其文化和思想多了自由、开放,少了教条和规矩,正是这种“特色”,让岭南理学思想在全国的文化中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

明代硕儒陈献章(陈白沙)被认为是将理学岭南化的第一人。邢益海认为,陈白沙的“自得之学”就是典型的岭南化特色。史料记载,陈白沙曾如此阐述“自得”:“自得者,不累于外物,不累于耳目,不累于造次颠沛,莺飞鱼跃,其机在我。”邢益海解释,相较于当时程朱理学对文本、教条、规矩的推崇,“自得之学”则强调情感和生活,不愿为条条框框所限,关注自由、觉悟等,这正是岭南这片土地所赋予的。“‘白沙学’给了当时的程朱理学‘革命性的痛击’。”邢益海说。

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王元林则认为,明代岭南崛起的经济地位不仅催生了以南海为中心的士大夫集团,也成为了维系这一集团的物质基础,因此当时南海士大夫集团成员在经济思想上较其时代的一般官员要开放。例如霍韬在佛郎机入侵东莞事件发生后仍力挺经济贸易;集官僚、学者于一身的庞尚鹏,在隆庆晚年所撰《庞氏家训》,提出“民间常业,不出农商”,主张对家庭财产进行经营和管理,其思想后来在珠江三角洲成为许多宗族家训的范本。“这些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元林说。

文化传承应挖掘现代价值

书院文化让将岭南理学在陈白沙之后得以传承和发展。其弟子湛若水通过在西樵山建立云谷书院、大科书院将“白沙精神”发扬光大,成就了“甘泉学说”。与明代王守仁的“阳明学说”匹敌,当时二说并立,时称“王湛”之学。随后,理学大师方献夫也在西樵山上建立了石泉书院。没过多久,曾任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的霍韬建立四峰书院。“他们在此或求学问道,或诗文唱和,使四大书院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学术中心,更发展成为岭南各地名儒大宦交流思想和政治主张的场所”王元林介绍。从此,西樵不只是岭南的西樵,而成为了“天下之西樵”。

历史研究著作《广东书院制度沿革》统计了一个数据:明代广东兴建书院共168所,“教育和文化相互促进,为士大夫集团的形成不断添加动力”,王元林说,正是由于大量书院的创立,岭南地区方能“代有才人出”,岭南理学也得以发扬光大。

去年3月,被誉为“戊戌摇篮”的西樵山“三湖书院”在沉寂百年后重新开讲,来自中山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专家在此开坛讲学。邢益海认为,对于扩大传统理学在民间的传播,这一举动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未来还要更加深入挖掘传统理学的现代价值,“目前我们仍处于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重新解读的时期”,邢益海说,万变不离其宗,对于经典文本的创新性解读,是挖掘传统理学现代价值的基础工作。可喜的是,目前已有诸多高校学者在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

邢益海同时表示,尽管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历史上有过断层,目前也有颇多批判之声,但“经由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一直都在民众的骨子里”,“我们应有‘文化自信’。在明代、康有为时期如此,在今天亦是如此。”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张素圈 王诗琪


编辑 林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