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绿洲”东莞万亿元存款亟待撬动

南方+ 记者 叶永茵  2016-11-02 08:18

素有“金融绿洲”之誉的东莞,在今年前9月各项存款增量位居全省第三位,全市经营性金融机构130余家,密集程度居全国地级市前列。然而,东莞的万亿存款却安然“躺在”银行,为什么中小微企业“有钱难领”?东莞“金融绿洲”是否开始开始失色了?未来如何再发力?

存款和贷款比例超170%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中心支行发布的9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9月末,东莞市银行业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124.65亿元,比年初增加1155.85亿元,同比多增356.91亿元。

根据数据,今年东莞存款增量已经取得双位数增长。截至9月末,东莞市银行业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124.65亿元,比年初增加1155.85亿元,比年初增长11.59%,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08个百分点。

今年1月,东莞的存款余额重回万亿元,成为继苏州、佛山、无锡之后全国第4个存款规模达到万亿元的非省会地级市。自此,东莞的各项存款增量节节攀升,前9月东莞市各项存款增量低于深圳(5115.72亿元)、广州(2242.53亿元),排名全省第3位,期末存款余额稳居全省第4位。

再看一组数据,截至9月末,东莞市银行业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487.3亿元,前9月东莞市各项贷款增量低于深圳(6380.8亿元)、广州(2596.29亿元)、珠海(853.96亿元)和佛山(574.71亿元),排名全省第5位。

仔细观察,东莞的存款与贷款却呈现不匹配的状态,存款和贷款的比例超170%。存款与贷款的比例是衡量银行融资和流动性状况的“缓冲空间”。

一位不愿具名的银行业人士透露,100%的存款和贷款比例是一个信号,虽不一定发生风险,但可预见的是银行体系在融资上的缓冲空间变得相对狭窄。

“东莞银行存款过万亿元喜忧参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说,“银行存款是代表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若居民的存款增长占据巨大比例,这是东莞藏富于民的表现,同时,也说明企业或者个人的投资变少了,钱都躺在银行里。”

银行和投资者信心不足

“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需要固定资产抵押,一般企业要获得融资贷款并不容易。”万江一家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由于企业有扩大产能的需求,急需在短期内获得一笔500万元资金,然而轻资产的原因,银行屡屡拒绝申请。

该企业专注于生产大型设备、生产线等,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在定制生产服务上,导致产品资金在短时间内难以回笼。企业一方面订单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缺乏流动资金扩增,在进一步发展壮大中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在东莞,像上述轻资产的企业在传统商业银行融资遇冷的状况并非少数,东莞虽是金融大市,但金融产业对经济增加值的贡献率非常有限。

一组数据显示:2004年,金融贡献率2.9%,发展12年的今天,东莞储蓄规模增加了数倍。然而,2015年东莞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6.4%,低于全省7.1%的平均水平。事实证明,作为“金融绿洲”,东莞金融业的产业地位还需要提高,对GDP的贡献率与金融发达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东莞某商业银行个贷部相关负责人说:“银行背负的是千万市民的钱,因此每一步都要走得很稳健,不敢走得太快了。随着经济的下行,很多银行的坏账率也在增多,对企业的放贷难免会保守。”

“信心不足是致命伤,无论于传统银行和投资者而言,均持有保守的心态。”林江说,从日渐增长的银行存款余额可见,东莞的投资机会和渠道变得相对狭窄了,民间的投资活跃度下降。在这种状况下,大家都在宁愿把钱放在银行,追求稳健的机会,认为总比在外面冒险好。“摆在企业家面前的是,无法判断行业或产业的未来,萧条的经济让他们信心不足。”

林江认为,如果这种状况持续,银行业整体融资与流动性状况将会趋向虚弱,东莞金融绿洲的称号难免失色。资本是逐利的,投资者往往只会选择风险低、收益高的资产配置。正如投资者看好某个行业,才会买该行业的相关的理财产品,如今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投资难免变得相对弱化。

提升营商环境撬动万亿存款

林江认为:“于一个城市而言,资金沉淀不是好事。只有通过资金流动增值,用钱滚钱,用资金的增值刺激当地的经济,这才可能对东莞的经济带来繁荣的机会。”

如今,摆在面前的难题是,如何能撬动万亿存款?

“东莞有超1万亿元的银行存款,这是一笔亟待撬动的巨资。”林江说,“无论投资者还是银行关注的最本质的问题是金融风险,我们可以通过保险、基金等方式分散投资的风险,建立风险可控体制,形成综合防控金融风险的新格局。”

业内一位专家建议,东莞可加快推进融资担保改革,大力发展政府出资的融资担保公司,为中小微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担保,打通银行、中小微企业实现融资对接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林江提出,政府提升营商环境是撬动这笔万亿存款是关键。在双创的大背景下,东莞也有一些较为优质的项目,然而这些项目往往是萌芽期,需要良好的培育的环境。“若为其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促成其发展壮大,从而将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释放创新潜能,激发全社会双创活力,进而撬动万亿存款。”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冯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