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亿美元投资“黑科技”,光启GCI基金二期启动

南方日报 记者 苏梓威  2016-11-01 08:00

发布会上展示的Sky X空中机器人。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中国科技企业光启集团在以色列设立的首个科技基金及孵化器即将展开更大规模的投资,全球投资者都将有机会参与其中。

10月31日,第二届“Hello Future”光启全球创新者大会暨光启GCI基金二期启动发布会在深圳举行。此次大会由光启集团主办,深圳市深商总会、深圳市商业联合会协办。光启集团在会上宣布,光启GCI基金二期在全球招募投资者和项目,希望与有识之士一起孵化创新、投资未来。

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孵化器与基金(简称光启GCI基金)今年5月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成立后,陆续投资了全球多家科技企业。10月31日,光启集团(简称光启)宣布,光启GCI基金一期的投资顺利完成,总额5000万美元。

据了解,本期基金规模将达2.5亿美元,专注于以色列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项目,瞄准机器人、航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通信与物联网技术、数字健康领域,向合作伙伴开放认购,助力标的公司成为各行业的市场领导者。基金的投资标的既可以是成熟企业,也可以是成长型企业和颠覆式创新企业。

对话

光启创始人刘若鹏:

深圳已从跟随式创新转为引领式创新

南方日报:为什么要创建全球创新共同体(简称“GCI”)?光启GCI基金一期和二期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刘若鹏:GCI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资,它是创新产业的一种全新表现方式。如果我们按照此前工业领域的公司孤立分工方式运转的话,难以真正系统改变未来形态和推动创新。很可能出现投入大量资金,也做了很多产品,却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我们由此创建了全球创新共同体,对未来进行设计,汇集创新者形成系统。

GCI基金一期是光启集团利用自有资金直接进行的投资,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有伙伴说不能自己“搞”,要开放出来。于是从GCI基金二期开始,光启将创新平台及对应的投资平台开放给全社会,所有希望立足于创新产业的企业都可以和光启合作,也可以成为我们的LP(有限合伙人)。

南方日报:GCI成立一年多来,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光启是如何克服的?

刘若鹏:GCI成立初期遇到的一个大挑战是大家对这个模式并不熟悉,部分国外公司也在做类似的事情,但并没有很好地将系统内的个体有机联合在一起,依然各自为政。

然而,企业孤立地创新很难推动有价值的变革,GCI的目的是让企业在协同创新的同时,保证各自的独立性,这种矛盾的关系就像在研究量子力学,大家一开始根本就不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光启在GCI一期中不让其他人参与投决会,而是靠自给自足的闭环操作模式。

我们造一个性能更好、体积更小的MP3没有意义,因为我们可以直接用智能终端取代它。这就好比是GCI的创新方式,这样做的效率更高,其成果也不是仅存在于象牙塔内,更容易被市场接受。GCI一期的重要使命便是告诉大家,这样的创新模式是怎样运作的。

南方日报:您在很小的时候就参观过高交会,如今已经变成了参展商。从参观者变为参与者,在您看来,深圳的创新产业有什么变化?

刘若鹏:深圳最大的变化是从跟随式创新转变为引领式创新。这座城市的引领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项技术和产品,深圳对推动创新产业,整合全球的创新资源都有一定帮助。

全球的创新者都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该形成怎样的创新生态去发展下一轮经济?科技巨头Alphabet(谷歌重组后的“伞形公司”)也在困境中探索。我认为深圳能做出一个非常好的模型,这座城市能让创新科技真正产业化,因为传统形态的创新显然不行,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和美国、深圳和硅谷其实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深圳模式不只可以成为全国样板,更可以让美国等国家借鉴。


编辑 李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