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妇联 2016-10-27 19:46
这座撼动人心的美国越战老兵纪念碑上
共刻有58245名阵亡将士的名字
但在1982年的落成典礼上
却对设计者林璎的名字只字未提
如今林璎这个名字早已被各种的荣誉环抱
她是耶鲁大学最年轻的博士
也是耶鲁大学的新任校董
美国《生活》杂志将其评为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
2005年林璎入选美国妇女名人堂
2009年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勋章
然而对于国人来说林璎还有一个更为引人注目的身份她是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亲侄女
但林璎却从未见过大名鼎鼎的姑姑1959年林璎出生时林徽因早已离世4年有余
血脉亲缘总是不经意间导演轮回林璎(中)被冠以建筑大师的头衔
她的哥哥(右一)则成为了一名诗人
林徽因(左)与林璎(右)年轻时照片。
因为特殊的身世背景
人们总是喜欢从林璎的身上捕捉些许林徽因的影子比如年少成名比如果敢坚毅
1982年,年仅21岁的林璎凭借越战老兵纪念碑一战成名时她还是一位大三的学生
林璎的设计没有高耸入云的宏伟
令许多政客一时不能接受加之华裔的特殊身份这个纪念碑曾被称为“丢脸的破墙”
面对各界批评
尚在象牙塔的林璎却毫不妥协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气节真的像极了姑姑林徽因当年的样子
林璎的父亲林徽因的哥哥林桓曾说过“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果敢独断,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正是林璎的坚持
才有了这座震慑灵魂的杰作没有为战争歌功颂德也没有对舆论卑躬屈膝越战老兵纪念碑是对逝去生命的纪念也是用生命纪念着那永久的悲痛
在林璎的设计词典中“生命”永远被放在最醒目的一页宇宙间生生不息的生命才是艺术的本源
有人评价林璎的作品有着现代主义的生命平等精神各个种族间的平等艺术与政治的平等甚至生与死的平等
或许真正的平等不曾存在那就去矢志不渝地追求平等因此她所设计的纪念建筑脱离了高大上的庸俗
生者与亡者在纪念碑前平等交流这是真正的人文精神既是对生者的关怀也是对亡者的安慰
与此同时
她的作品也充斥着
后现代主义的开放包容
东方与西方的相互包容技术与美学的相互包容自然与人性的相互包容
或许姑姑林徽因的一句话最适合用来形容她的作品
“宽大能优容能了解
能同情种种‘人性’”
可是已过不惑之年的林璎仍是留着学生时期的发型在镜头前时常露出几分羞怯纯净淡然,一身书卷气
梁启超曾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与林徽因,如今看来,这句话用来形容林璎也恰如其分。
虽然全美各地许多地标建筑都出自林璎之手,但她却更愿意以艺术家自称。最初在学校里读的是建筑系,她却常常跑到艺术学院蹭课。
林璎的艺术作品以雕塑和装置艺术为主对于自然的热爱和环保的责任感
是林璎的灵感源泉
她的艺术作品朴实无华却优雅动人静默无言而掷地有声
作品中流露出的是对自然的温情和对环保的热情
“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看待这个自然世界的方式。” 因此她用建筑探讨生命与历史的命题
而用艺术探究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近15年的时间林璎一直在为自然建造着一座纪念碑这个名为“什么在消失 空屋”的装置艺术也是她“最后的纪念碑”
在一片黑暗之中
参观者将一块有机玻璃对向投影设备
即可看到那些正在消失和已经消失的物种
林璎以此来提醒世人
正视与我们渐行渐远的自然
“过去会告诉我们将来应该怎样生活。
我觉得这些是我和梁思成、林徽因共同相信的。”
或许这就是林家人与生俱来的信仰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让她们
以历史之珍贵呼唤明天
以生命之真诚寻找自由
以卓然自若之姿态,面对功成名就
“我没有扑向成功,
而是继续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
来源:艺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