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岭南文化︱文化产业本土化

南方杂志 记者 施诗  2016-10-27 10:40

放眼世界,一个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可倒推一个地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更好发展

广东的文化产业强,但却并不代表广东文化的影响力强,总体上来说,广东文化软实力依然不足。

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曾经有过“广东文化北伐”的现象,内地不少人以会说几句广东话,哼几句粤语歌为荣。在当时,广东文化是最前沿的时尚潮流。但是到了今天,就全国来说,北京、上海无疑是文化中心城市,而北方文化在我国依旧占绝对主导地位。

放眼世界,一个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可倒推一个地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更好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比如美国的好莱坞、迪士尼、NBA,韩国的韩剧,日本的动漫,英国的英超等,它们已经成为文化的创造力和文化竞争力的同义语,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形象和力量的象征。

广东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全国1/7,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那么,如何把广东的文化产业优势,成功转化为岭南文化地位的提升?广东应该向世界表达怎样的文化形象?

需要有做深做透的定力

对于岭南文化的定义,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陈少峰认为,不能仅仅把岭南文化理解为岭南的传统文化,岭南文化应该是包括岭南的传统文化、岭南的现代文化、中国的现代文化和国际文化的一种结合体。

广彩、潮绣、凉茶这些物质传承是岭南文化,粤剧、咏春、醒狮这些非物质传承也是岭南文化,广东人身上的勇于开拓创新精神更是岭南文化。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导师组组长陈创生认为,广东文化的特点,用三句话可以概括—“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不拘一格”就是务实,勇于打破常规;“不定一尊”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之间是平等的,平权意识很浓,带有强烈的包容性;“不守一隅”讲的是适应环境变化,这里的人、这里的文化是敏感和流动的。这种文化表现出强烈的世俗主义和市民风格。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说,广东文化好就好在“务实”,不好就是“太务实”。“广东文化很少有一种深刻的东西,很少有一种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情怀,有时候会缺乏一种美感。”陈创生说,具体说来,广东文化的弱点在于精英意识不足,文化创造持久力较弱,缺乏把事业做深做透的定力。

文化产业重点落在产业,产业指的是要工业化批量生产,所以复制和批量化生产是它的主题词。广东文化企业众多,但往往项目转型变换太快。“文化企业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也应有对某一文化领域深入开发钻研的决心和毅力”。

产业聚集倒推人才培养

在传统物质文化方面,由于历史沿革较好,广东省工艺美术品类繁多,基本涵盖了我国工艺美术的主要领域。尤其是玉器、陶塑、彩瓷、端砚、古典家具、木雕、牙雕、粤绣、乐器制作等,在全国同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3年广东工艺美术规模以上产值2300多亿元,占到全国同行业的36%,比例之大令人惊讶。

“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深圳文博会的工艺美术馆,已连续10年集聚了广东及全国的工艺美术精品。此外,各行业组织和各市举办的专业展及大师个展,每年还有几十场。这些会展,对工艺美术的宣传、普及、销售,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产业的聚集,广东部分地区还形成了一批类似“中国油画第一村”深圳大芬油画村的特色产业聚集区。

传统工艺美术是以师徒传承、家庭作坊、分散制作、个体销售为主要特征,因此人才培养与传承一直是该领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广东部分专业院校尝试开设工艺美术课程,探索新的人才培养之路。去年年底,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聘请了50多位工艺美术大师走进校园,建立了15个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包括广彩、木雕、广绣、陶艺、剪纸、榄雕和端砚等工艺美术类别,为这些传统工艺美术领域培养储备人才。

从这方面来看,由于文化产业规模的扩大,造成人才需求旺盛,教育资源逐步倾斜,从而倒推了传统物质文化本身的发展。

打造“拳头型”文化产品

在非物质文化方面,广东文化目前在国内面临的产业总量大、文化影响力小的尴尬局面,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传播面临的问题是类似的。

“过去有一个说法,叫做‘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更要深刻认识到,‘超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陈少峰以美国电影为例指出,美国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其在本土市场所占的比重,这正是因为美国电影在其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启的国际化进程中,适应了全球观众的口味,打造了一种大众化的通俗文化。例如《泰坦尼克号》《肖申克的救赎》《阿凡达》等等,几乎都是励志、友情、爱情、伦理、英雄、想象、科技等这些人类能够产生共鸣的文化主题。甚至美国人运用中国的文化形象,创造了风靡世界《花木兰》《功夫熊猫》。“因此,生产文化产品时一定要把突出自身特色和适应全球化推广结合起来”。

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较弱,主要体现在文化竞争力不强,文化贸易仍存在比较大的逆差,特别是在文化影响力较大的品牌内容产品方面的逆差更加突出,如电影等等。因此,陈少峰强调,必须要进行反向思考,我们在努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必须要打造有大众影响力、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掌握市场的话语权。

非物质文化的表达需要通过载体来支撑,例如歌曲、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等,然而在以粤语为主流的广东,这些在全国传播明显不占优势。专家认为,广东文化传播的出路在于创新突围,利用动漫、网游、VR等等创新手段错位竞争。

近年来,广东动漫领域已经成功推出喜羊羊、熊出没、超级飞侠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然而这些品牌身上的广东符号并不多。中韩合作开发的动画片《超级飞侠》第一集讲的是北京的长城和小笼包,《大鱼海棠》动画电影的主要场景是福建土楼,广东文艺创作者们亟需有意识地在作品中加入广东元素。文化底蕴可以充实产业,产业形成后需要传播文化。

粤剧:从申遗走向前卫

响应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号召,近年来,广东国有文艺院团一方面走上了市场化的改制之路,推出了舞剧《沙湾往事》、音乐剧《烽火·冼星海》、民族交响乐套曲《丝路粤韵》,提升了粤剧《梦红船》和《南国菩提》、潮剧《古城风雷》等一批聚焦历史文化、刻画名人、关注现实的本土优秀剧目。另一方面,这些文艺院团也在做着对传统文化表达方式上更加年轻化的尝试。

在去年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漫画节上,网游粤剧《决战天策府》受到了年轻粉丝的喜爱。该作品取材自3D武侠网游《剑网3》故事中的“安史之乱”一段,在此基础上改编创作,是粤剧与网游的首次跨界结合。广东粤剧院青年团副团长彭庆华说,他们这次大胆尝试的目的是“要让年轻人知道,粤剧原来可以这么酷”!

在广州“发生艺术节”上,《狐眼爱语:穿梭于你我之间的TA》将粤剧、爵士乐和现代舞融合。“发生艺术节”的音乐总监姚春旸说:“我们没有使用粤剧常用的乐器,但用竖琴的非常规演奏法制造出一种干涩的音色来对应民乐的弹拨乐器,管乐的演奏法中有把长音的吟、颤夸张化来对应粤剧的腔韵特征。”编剧谭畅的思维则更为跳跃,她说不能以传统粤剧来看待这一场粤剧混搭演出,这个剧本其实是一首散文诗,是一个女人穿梭于传统与现代、梦幻与现实之间的挣扎。

广东粤剧院表示,近年来他们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希望粤剧能“走出去”,再吸引更多观众“走进来”。

“走出去”除了粤剧剧目和表演方式的创新,还有广东粤剧院的演员们在广州各地铁站举行粤剧街舞跨界“快闪”活动,“武松”“杨八姐”“柳梦梅”“牡丹仙子”从表演殿堂“穿越”到闹市街头与行人互动……这些“不约而同”的行为艺术和前卫宣传,正颠覆着人们对传统戏剧的认知与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