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思想曾影响全国!“天下之西樵”如何再绽放?

南方+  2016-10-27 09:03

开篇语

文翰樵山最岭南。西樵山,不仅是“珠江文明的灯塔”,同时也是中外闻名的“理学名山”。500年前,明朝正德年间,著名理学家湛若水、霍韬以及西樵人方献夫等在西樵山分别建立了大科、云谷、四峰、石泉四大书院,长期在此读书、讲学,他们的许多思想产生或阐释于西樵的山水之间。理学巨擘王阳明对三人的论学非常期许。明代著名学者方豪赞道:“西樵者,天下之西樵,天下后世之西樵,非岭南之西樵也。”

一直以来,西樵山上以理学为暗线的“文脉”与“商脉”一直交融发展。在各个重要历史节点中,岭南理学文化与岭南经济发展互为支撑。而新的时代,有新的传承与演绎。

11月17日至18日,国内唯一以岭南文化为主题的“2016西樵山·岭南文旅投资洽谈会”将在西樵山举办。在中央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当下,西樵山如何重振“理学名山”?传统文化如何走向现代大市场?“理学名山”的文化价值、市场价值、社会价值如何绽放?

南方+将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秋日的午后,国家5A级风景区西樵山北麓,流水潺潺,苍翠掩映,古色古香的三湖书院静静地伫立在青山绿水间。

1516年,由方献夫创建的石泉书院在西樵山奠基,此后,湛若水、霍韬等理学大家均在西樵山上创建书院,开坛讲学,声动朝野,成就了“理学名山”。明代著名学者方豪赞道:“西樵者,天下之西樵,天下后世之西樵,非岭南之西樵也。”

在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当下,“天下之西樵”如何再绽放?近日,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春来、著名时事评论员龙建刚等人登上西樵山寄情山水,畅论理学。

西樵山的三湖书院,位于群山环绕中,风景秀丽。丁铨 摄

“天下之西樵”

西樵山理学思想曾影响全国

在宋明理学的发展史上,程朱理学被视为正宗的北方权威;但是,使明代学术文化主流由理学转向心学的却是“岭南理学第一人”陈白沙。尽管在心学系统中,陈白沙的名气弱于后来的王阳明。但在现代研究宋明理学奉若必读之物的《明儒学案》中,作者黄宗羲明确认为白沙学是阳明学的先导。

如果说陈白沙赴京途中,舟经西樵山所作的《舟经西樵》、《舟望西樵山感怀》等诗作,为这座岭南山川埋下了理学的伏笔;那么,他的弟子湛若水等人则将西樵山的理学推向了高峰。

“四大书院的年代就是西樵山理学鼎盛的时期。今年刚好还是方献夫的石泉书院奠基500周年。”温春来说,宋明理学的发生、发展和书院紧密相连,书院是创造、阐发、传播理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物质载体,当时书院林立的西樵山由此成为理学的重要阵地。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西樵山上书院、精舍林立,其中最为著名的四大书院分别是湛若水创建的大科书院和云谷书院、方献夫创建的石泉书院、霍韬创建的四峰书院。四大书院因湛、方、霍诸公的倡学而大盛,这段时期广东名士辈出,四大书院成为此后数十年间广东士大夫一个重要的讲游之所。

湛若水是明代与王阳明齐名的著名理学家,方献夫则是将王阳明学说带到岭南的重要代表人物。“湛若水、方献夫等既是当时的重要官员,也是知名学者,他们聚集西樵山讲学,直接奠定了西樵山在理学中的地位。”温春来说。

从正德12年入樵到正德16年底应嘉靖皇帝诏命出山为止,湛若水在西樵山中度过了四年时间。在这一时期,湛若水创作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西樵山成为了甘泉学派在岭南的重要讲学地及思想传播地。

清人刘子秀在《西樵游览记》中写道:“当湛子讲席,五方问业云集,山中大科之名,几与岳麓、白鹿鼎峙,故西樵遂称道学之山。”西樵山“理学名山”的地位就奠定于此时。

方献夫是南海人,一生钟情于家乡的西樵山,先后在此读书十余年,世人都称方献夫为“西樵先生”。

温春来表示,明清时期的西樵山之所以能名扬海内外,正是因为当时政界、文化界诸如湛若水、方献夫等众多名人都在这里讲学论道,产生思想,影响朝野。

至清朝,在四大书院之外,西樵山还形成了以三湖书院为代表的、由乡绅贤达创办的乡间教育机构,孕育出诸如维新志士康有为等领时代之先的人物。

在当前的理学研究中,西樵山、湛若水、方献夫等都是学者们无法忽略的重要对象。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段雪玉表示:“在历史文化研究上,西樵山可以代表珠三角乃至岭南地区,特别是明清以后,西樵山是个很好的个案。”

“文脉”“商脉”互动促进

西樵山理学助推珠三角社会经济发展

“文化的崛起绝不是单一现象,岭南理学的发展背靠当地经济崛起。”温春来说,在留存于世的文献系统中,西樵作为重要的书写对象出现要晚至明代中叶,这与珠三角在经济、文化上的崛起是一脉相承的。

据史书记载,珠三角的开发起步较晚。宋代北方移民的大量迁入,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江南治理低洼沼泽地的经验。以这些移民的迁入为契机,珠三角开始了初步的开发,并很快取得成效,到南宋时已有余粮输往闽浙。

到了后期,随着开发的深化,商业性农业开始兴起,明代中后期珠三角已出现了各种经济作物的专业化种植区。西樵山上就曾以产云雾茶出名,茶商汇聚,产生了西樵山下的第一条街市——官山茶行街。西樵山在历史上也曾号称“茶山”。

在此背景下,西樵山理学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也在几位代表人物身上体现得非常直观。

湛若水出自商人之家,以红尘为道场是其治学的一大特点。他本身与不少商人私交甚好,尤其是与盐商。这种做法在后期被不少学者认为对湛若水修建书院产生了一定的帮助。

霍韬家族也从事商业,特别是霍韬的儿子也与盐商往来颇多,且又有从事对外贸易,这些商业经历都为霍韬后期修建书院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理学与商业的相互促进,源于包括湛若水、霍韬等这批士大夫在当时对“商”的看法已超越了那个年代。彼时,“轻商”思想仍为主流,但湛若水的师傅陈白沙曾提出,农业和商业都是“治身”的手段,而在“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下,霍韬更是大胆地提出了“本末皆可协调”。

以西樵山四书院为中心的南海士大夫集团在经济思想上比一般官员开放,尤其是在对外贸易的态度上十分明智。在发生佛郎机(葡萄牙)入侵东莞事件后,不少人主张废朝贡贸易,霍韬则认为:“东南番皆由广入贡,因而贸易,互为利市焉,中国不拒之以自困。”意思就是说,儒家士大夫也要有通商贸易、发展经济的眼光。

霍韬之后,集官僚、学者于一身的庞尚鹏,其在隆庆晚年所撰《庞氏家训》提出“民间常业,不出农商”,主张对家庭财产进行经营和管理。《庞氏家训》后来在珠三角成为许多宗族家训的范本。同治12年(1873年),西樵山下简村人陈启沅在家乡建立了中国第一家近代机器缫丝厂,开了民族工业的先河。

南海士大夫集团为维系在岭南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均热心于教育事业,纷纷创立书院培养人才。据《广东书院制度沿革》统计,明代广东兴建书院共168所,大量书院的创立为岭南地区人才的培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康有为、陈启沅外,“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出洋考察五大臣之一的戴鸿慈、“岭南第一才女”冼玉清、粤剧大师任剑辉、一代武术宗师黄飞鸿、清代名医何梦瑶、中国现代著名国画艺术家黄君璧等西樵乡贤,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重塑“理学名山”

“延请耆贤,按时讲书”书院文化逐步恢复

2013年1月16日,在国家5A级景区评选中,西樵山以总分968分的优异成绩摘得第一名。西樵山以其“历史文化景观资源的稀缺性”,征服了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的一众专家。其中,“理学名山”为其增色不少。

然而,相比过去理学“上至鸿儒,下至白丁”的研究、学习盛况,理学在现代的传播已难复当时的景象。

理学的出现,承担了重建儒学价值体系的职能,通过对理论挑战和现实问题的创造性回应,古典儒学通过理学而得以复兴。可以说,宋明理学对汉代以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新的反省,并通过这种反省致力于儒学的复兴。那么,在提倡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西樵山该如何重塑“理学名山”?

南海、珠三角乃至全国的人文传承都绕不开理学,研究理学就绕不开西樵山,而书院精神是其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2014年6月6日,西樵山三湖书院在原址重建开放;2015年3月14日,沉寂了百余年的三湖书院重新开坛讲学。

史料记载,三湖书院建于清乾隆54年(1789年),是南海金瓯堡(地名)名士岑怀瑾等人所建,因为位居应潮湖、鉴湖、会龙湖这三湖之间而得名。书院门匾为林则徐亲题。

三湖书院建成90年,在1878年冬迎来了年仅21岁的康有为。在这里,康有为研习理学,结识了翰林院编修张鼎华,并在其指导下接触到近代维新思想。“秋风每赋感知己,记得樵山花又红。”醍醐灌顶的康有为如是抒发胸臆。

两年后,康有为出山办学上书,倡导维新,并在后来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因此,西樵山三湖书院也有“戊戌摇篮”之称。

如果说晚清时期的三湖书院承载着有志之士报国救民上下求索的志向,那么新世纪的三湖书院则寄托着南海重振“理学名山”、复兴传统文化的憧憬。

“理学是什么?理学是‘修己治人’之学。理学倡导人要先完善自己的品行,然后再出来服务社会。”三湖书院的第一讲,由香港孔子学院院长、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朱鸿林讲授明代广东理学。

贴近当地的主题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文化讲座很“接地气”,主办方准备的100多把椅子很快座无虚席,不少市民和游客只好站着听讲。

如今,每逢周六,三湖书院都会开坛讲学,市民游客等都可免费参加。讲座主讲人是国内211、985高校文、史、哲、考古学、人类学专业的学者,内容则以中国历史、思想、文学、艺术、考古、语言或岭南历史、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主。

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每期讲坛都能汇聚不少听众,西樵山书院“延请耆贤,按时讲书”的盛况正在逐步恢复。


■对话

呈现历史,重振声望

重塑“理学名山”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嘉宾

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温春来

著名时事评论员 龙建刚

南海一直在探索传统优秀文化复兴、人文精神再出发之路。自2011年南海与中山大学合作共建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以来,除了重建三湖书院并开坛讲学外,该研究院还通过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岭南历史文化、举办学术会议、打造岭南历史文化研究年会、编撰“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等方式,致力将西樵山打造成岭南文化高地。

作为西樵山拥有500年历史的文化品牌,“理学名山”的精神内核该如何传承?弘扬理学文化之于当代社会有何意义?

“理学是弘扬传统文化重要一环”

何为理学?温春来解释说,如果说前期的儒家告诉我们,应该要做什么,后面的理学家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通俗地讲,他就是把那个‘理’讲出来了,因此我们把它称为理学。”

“为什么在唐代、宋代,大家会开始研究理学?因为当时儒家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很深刻的本土文化危机。”温春来说,“这有点像我们今天,我们的GDP总量已经全世界第二,但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

龙建刚表示,中国制造业发达,对外有产品输出、价格输出,但是没有文化输出、价值观输出,所以导致话语权的缺失。“文化复兴就是要坚定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自信,在经济崛起的同时还要输出文化和思想。”

“我们讲文化自信,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理学必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温春来表示,理学奉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模式,提倡“知行合一”,这对个人成长成才、企业管理乃至治国理政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比方说祠堂,这个祠堂就关系到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从明代中叶之后,整个国家秩序在崩溃,崩溃之后,乡村社会怎么办?霍幍就开始建祠堂。祠堂就是同族人的自我管理。湛若水在家乡搞乡约,乡约就是不同姓的人,由一个乡村来管理。所以理学一直很接‘地气’,非常实用。”

“让理学文化重新‘活’起来”

“理学名山”怎样重振声望?目前,西樵山下、听音湖畔正在建设樵山文化中心。该中心建成后,将是南海的文化地标。龙建刚表示,该中心内一定要有呈现西樵山理学文化的场馆,并建议将西樵山理学的历史拍成10分钟的短片在场馆内播放。

“‘天下之西樵’怎么呈现?中国的文化景区普遍都只是呈现山水,没有呈现思想,这个问题要解决。”他表示,朱熹、王阳明等理学大家的故居都只是一些点的呈现,没有梳理出理学发展的“线”和“面”,西樵山可以通过文化长廊或视频短片、口述历史等方式,把理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在中国甚至世界传播扩展的地区等讲清楚。“让理学文化重新‘活’起来,让人游览一圈就能知道理学的来龙去脉。”

鉴于理学文化中包含了很多个人修身、组织管理等理念,温春来提出,可以通过举办理学研修班,实现传播弘扬理学的目的。“有一次,一家银行来中大搞培训,请我过去给他们讲理学。他们听得很认真,反映很好。为什么中国古代颁布《论语》治天下,《论语》里面没有教你怎么治理天下,但是治理天下的原则最后都有,心中就恍然大悟。日本人为什么拿《论语》、阳明学说等做企业管理,就是这个道理。”

西樵山宝峰寺已经开办禅修班,每期报名参与的人很多,其中不乏企业高管等精英人士。温春来表示,西樵山也可以参照禅修班模式打造一个理学研修的基地。


■观察眼

研习传统文化

挺起精神脊梁

近年来,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带来许多诱惑,社会固有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受到挑战,出现了“远离崇高”和“信仰缺失”的现象。人失落了信仰,也就失落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关怀。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无论经济怎么繁荣,如果放弃了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大家都心浮气躁不思进取,心烦意乱不知所从,心高气盛欲壑难填,社会不能和谐稳定,发展又如何协调持续?

英国著名的道德学家斯迈尔斯说:“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就可以认定他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

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则往往以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实现,现代化则要靠体现民族精神的信仰力量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

在《群书治要·淮南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墨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意思是说,法律能够把不孝的人给杀掉,但是,培养不出像孔子、墨子那样高尚的德行。法律也可以把偷盗的人给予刑罚的处罚,但是培养不出像伯夷、叔齐那样廉洁的节操,孔老夫子培养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的表率,这是靠什么所成就的呢?是靠教育所成就的。

民族信仰需要我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研习、传承而来。珠三角地区此前曾被称为“南蛮之地”、“文化沙漠”,却在理学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理学直接承继孔子到孟子的先秦儒家,同时理学思想体系也有选择性的吸收扬弃了道家、玄学、道教以及一些佛教的思想。理学的出现,承担了重建儒学价值体系的职能,通过对理论挑战和现实问题的创造性回应,古典儒学通过理学而得以复兴。可以说,宋明理学对汉代以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新的反省,并通过这种反省致力于儒学的复兴。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彰显中华文化特色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挺起“精神脊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民众安身立命提供了基本导向和价值理念,也让我们有资格自信。

今天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是潮流所向。国家和民族的崛起与复兴,核心是民族精神与优秀文化的复兴,我们要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好自己的“主心骨”,挺起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盛正挺


编辑 王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