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思勤
2016-10-27 06:05
你想知道微信、UC、YY语音的IT“码农”们,甚至是美领馆的“歪果仁”,他们的饭堂伙食怎么样吗?
原来,记者所在的报社饭堂和日进斗金的互联网公司以及全市120多家单位,吃的是“同”一家的饭。
今天,记者借“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争当广州创建食品安全城市‘样板间’”的采访机会,走进了位于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广州中味餐饮服务有限公司的中央厨房,它每天是如何开伙的,为白领们带去健康安全的饭菜。
在广州中味餐饮生产基地内的自动洗菜机。在高度机械化和传统人手相结合的流水线上,工人们每天可以清洗2000斤蔬菜。同时,基地内还有自动切菜机,无论蔬菜还是肉类、骨头类,都可以一招切断。
清洗搭配好的净菜,即将下锅。这是基地的中央大厨房。正在腾腾冒烟的是老火靓汤,每天要煲三四个小时。同时,大厨房里还有炒菜区、蒸菜区、主食区、烧腊区、糕点区。
据工作人员介绍,在总部基地的员工一共有120多人。负责早餐的员工实行三班倒,凌晨2点就要开始发酵面粉、制作各类早餐点心,5-6点钟开始配送。
每天,从基地配送出去多达2万份套餐(包括主食、荤菜、素菜、汤各一)。
同时,对于有足够空间设置厨房的单位,基地独立采购部每天都为各单位饭堂配送优质的食材、净菜,在各单位现炒现卖。同时,中味餐饮拥有十几位国家一级技师(厨师的最高级别资质,因有工作年限要求,要考下来这个证最少也35岁了), 负责掌勺个别单位每日的膳食。记者获知,集团饭堂就有一位行政总厨哦。
据了解,中味每个月至少要推出4个新菜,有专门的新菜研发试吃中心。各单位员工可享受到家常粤菜、香辣川湘、新潮流无国界等美食。工作人员透露,美领馆除了提供日常中餐外,还要为美国工作人员提供专门的美式西餐,天然有机的哦!
记者发现,用于制作配送餐食品的原料都是经层层把关筛选,并且由营养实验室研究搭配,制作完成进行留样检测。所以,报社的饭堂真的可以放开肚皮放心吃!
据了解,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是我国食品工业的聚集区之一,拥有箭牌糖果、美赞臣、益力多、燕塘乳业、明治雪糕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全面的体制改革,健全的监管体系,强有力的社会共治,让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确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争当广州创建食品安全城市“样板间”。
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部分超市卖场,用手机扫扫二维码,就能弄清一块猪肉从养殖场到货架的全部信息,让市民买菜吃肉放心不少。
“这菜看起来这么新鲜,就是不知道农药有没有超标,能不能吃得放心?”在选购生蔬时,不少人的脑海中都曾闪过类似的疑问。
在食为鲜超市,工作人员通过手机上的“智慧眼”APP,扫一下印在生菜包装上的二维码,“滴”的一声,手机“智慧眼”幕上显示出供应商名称、地址、检测单位、检测结果甚至负责人及手机号码等信息也都一目了然。
在今年3月初举行的黄埔区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推广使用食品安全二维码系统”被确定为黄埔区2016年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4月29日,黄埔区食品安全二维码追溯系统上线启动仪式在东区时代城南广场举行,标志着黄埔区建立食品安全二维码追溯系统工作正式启动。
记者看到,精细化追溯信息的产品甚至能了解到农副产品从农场基地种植前端开始记录, 包括播种、浇水、施肥施药、培植时长、检测时间、送往供应点等等。从农田到餐桌,食品经历了什么全知道。
将这些最前端的信息记录汇总到溯源系统,还可以根据各类蔬瓜的营养搭配建议其烹饪方式供消费者参考。比如青瓜+紫苏,做法的详细讲解,有哪些营养价值,哪些人群可食用,哪些人群忌食等,非常人性化。
此外,去年起,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启动实施“明厨亮灶”工程,鼓励大中型餐饮服务经营者采用视频监控式和透明式结合的“明厨亮灶”,已有141家学校(幼儿园)食堂、140家500人以上单位食堂、34家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建成视频监控式“明厨亮灶”。
包括市民较为关心的中小型餐饮(快餐店、小吃店、饮品店等)有1335家已实施明厨亮灶。在完成改造的餐饮单位厨房内,食品加工制作环节(包括切配、烹调、备餐等)、餐用具清洗消毒、食品储存等关键区域内安装了标清以上(含标清)监控设备,让吃进肚子里的每一口食物“尽收眼底“。
去年,广州开发区、黄埔区食品饮料已上升为先进制造业,增幅位列六大行业第三。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监管部门带来更大的挑战。
黄埔区食药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黄埔区目前为辖区每家食品生产企业在建立“一企一档”的基础上创建“一企一策”,实施个性化监管,在诊断上做准。
走进区食药监局的档案室,你会发现辖区每家食品生产企业都有一份“病历本”,并开具个性化“质量安全风险诊断书”,分别将每家企业近年来在监管中发现的质量安全隐患统计归类,并按其发生的频率由高到低排列,由此分析企业具体症状并诊断“病因”。
根据“病历本”,监管人员会拟定近期治标,远期治本相结合的诊疗方案,逐步清除企业“顽疾”。
记者随手翻开一份“病历本”,资料显示,黄埔区某面包店厂房破旧车间有积水发霉等历史顽疾。结合日常监管,记者留意到监管人员定期给该面包店做“体检”的详细记录。通过督促企业全面开展“病情”年检,引导企业重新选址,新建厂房把关等手段,解决历史老大难问题。
【记者】陈思勤
【摄影】刘力勤
【校对】曹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