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乡村怎样处理垃圾?来看罗定350吨垃圾的“旅程”

南方+  2016-10-26 15:53

建设美丽乡村,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广东要在2018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离不开广大乡村的发展。2014年起,我省启动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在环境治理、古村落活化保护、特色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探索了经验。

从今天起,南方日报与广东省文明办合作推出“广东美丽乡村纪行”系列报道,梳理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领域的样本经验,为省内各地区创建美丽乡村提供参考,敬请垂注。


每逢假期,52岁的尹美群就要比平时更忙了。

作为云浮罗定市围底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唯一的管理人员,尹美群要负责全站的垃圾分拣和压缩装箱工作。平日里,各村运送到转运站的垃圾将被专用设备压缩成两箱,大约16吨,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这一数字增加了三分之一。

在罗定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全流程体系中,镇级转运站是中间一环,其前端是全市4433个农村垃圾收集点,后端则是总库存达194万立方米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填埋场。每天,罗定全市逾350吨农村生活垃圾,经由这三个环节有序衔接和科学处理,成为美丽乡村和清丽山水的背后支撑。

广东省规划在2017年底全省九成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目前,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各地也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短板,比如村庄保洁和垃圾收运长效机制不健全、垃圾处理设施运营费用不足、个别政府部门工作不积极等,这些问题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制约。

作为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试点示范县,云浮罗定市近年来摸索出一套“户分类收集、村长效保洁、市场化清运、无害化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不仅当地农村卫生环境大为改善,亦为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试出一条可行之道。

从户到村:

2380名农村保洁员串联4433个收集点

当一天之初的霞光在山间染出一层紫红色的光影,65岁的邓卓其要开始将全村各户轮番走一遍。自从两年前接下围底镇丽满社村保洁员的工作,邓卓其眼看着全村的卫生环境一天天好起来。

邓卓其在村里住了一辈子,和以往村民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一样,邓卓其也曾有过“垃圾放田边、下雨全冲走”的老习惯。“那时村里垃圾没人管,河边、树下都能扔,其中属桥头河边的垃圾最多,河水冲不走的就堆成了小山。”邓卓其说。

满社村依山傍水,农舍窗外满目青翠。在早些年,自然环境尚能容纳粗犷式的垃圾处理方式,而随着全村人口的增长和物质生活的进步,生活垃圾排放量与日俱增,“垃圾围村”的风险并不遥远。

从2012年开始,罗定市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连续列入年度民生实事。也是从这时起,罗定全市336个行政村,陆续建起固定的农村垃圾收集点;家家户户的大门外,出现了统一标识的垃圾桶。多年来无序化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迈出了流程式收运处理的第一步。

邓卓其和他的妻子,在2014年成为满社村的两位保洁员。依靠村里乡贤的襄助和村民交纳的生活垃圾处理费,这项工作可为邓卓其夫妇带来每月1000元左右的收入。

两年来,从每天清晨7时开始,邓卓其夫妇俩便骑上三轮电动车,挨家挨户地收集全村130多户的生活垃圾。“刚开始还有人扔在路边,没多久,村民看到保洁员天天上门收垃圾,就开始习惯放在门口的垃圾桶。”邓卓其说。

在平常日子,邓卓其收完全村的生活垃圾,需要大半天时间。在此期间,邓卓其还将进行一次垃圾粗分类,可利用的厨余垃圾被清理出来,交给种植场堆肥,一些可回收的瓶瓶罐罐还能卖给废品回收站。一般来讲,这可以清理出三分之一的生活垃圾,在实现初次减量后,剩余的垃圾将全部运送到满社村垃圾收集点,等待下一环节的清运。

如今,在罗定2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36个村的2380名农村保洁员,串联起了108万农村人口和4433个农村垃圾收集点之间的距离。村级长效保洁机制和生活垃圾收集网络,构筑了罗定农村垃圾全流程处理体系的基底。

从生活垃圾随处可扔,到分类收集定点堆放,农村卫生环境明显改善。如今,在围底镇满社村,村居村道和乡野林间,几乎难以见到随意堆放的垃圾;在附城街丰盛村,古树绿意盎然,南江河蜿蜒而过,以往靠河水冲刷垃圾堆的旧景也不复存在。

由户到村,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网络的全覆盖,只是垃圾收运处理的第一步。接下来,罗定全市日产量达350吨的农村垃圾,将进入到由村到镇的清运环节。

由村到镇:

市场化运营提升垃圾运转效率

当邓卓其每天将全村垃圾运送到收集点后,围底镇生活垃圾清运员张耀光会在每天下午驾着绿色农机车到达满社村。

围底镇有16个行政村,张耀光负责其中五个村的垃圾清运工作。按照设计好的路线,张耀光每天要花六七个小时,在大约8公里长的运输线路上,将30多个垃圾收集点的生活垃圾,依次清理装入农机车的垃圾箱。一天下来,张耀光累计收运的垃圾大约5吨,这些垃圾将全部送到围底镇生活垃圾转运站。

40岁的张耀光曾经开着大货车跑长途运输,去年入职一家清洁服务公司后,货车司机变成了农机车司机,成为家乡垃圾清运网上的一道“传送线”。他如今所在的公司,在2015年成为罗定农村垃圾收运服务的中标企业,将在5年内负责该市由村到镇的垃圾收运和各转运站的维护工作。

通过市场化运营建立全市统筹的垃圾收运管理体系,是罗定近年来的一项重点探索,其针对的是垃圾处理全流程环节中最弱的一环——镇级统筹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当时,罗定已在全市21个镇街建成25个垃圾转运站,然而由村到镇的垃圾收运工作并不顺畅。

围底镇党委书记黄标明对此颇有感触,他说,前几年,由于镇里可支配的资金和人手都有限,很难将各村收集点的垃圾全部运送到镇转运站,有时只能清运国道沿线的垃圾,偏远的村落难以顾及。

罗定市城乡建设局局长罗创本将这些问题做了归纳:各镇街收运管理不平衡、运营成本高、收运存在盲点黑点、收运频率和有效处理率达不到既定目标。

为了破解这些问题,罗定市在2015年开始探索垃圾收运的市场化运营。通过公开招标,从2015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900万元,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将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工作交由中标企业处理,落实农村垃圾日产日清。

在此运营框架下,收运服务公司根据全市各区域的垃圾产生量,机动配置收运车辆和人员,全环节统筹安排,各层级有序对接。而罗定市则加强对收运服务公司和镇街服务工作的监督考核,收运企业的每月服务费、各镇街年度财税超收奖,都与考核得分挂钩。

从数据来看,市场化运营实现了处理效率提升和运营成本下降。2015年,由村到镇的收运量相比前一年增长89%,由镇到市的转运量增长79%;设备资源全市统筹安排也避免了重复投资,相比于以往的各镇统筹可节约500万元/年。

在罗创本看来,市场化运营将垃圾收运体系和监管体系分离,政府角色由具体操办转变为监管考核,克服了过去“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而导致的职责不清、服务不到位等弊端。

由镇到市:

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到98%

围底镇垃圾转运站占地大约30平方米,可以同时陈列两台水平式垃圾压缩机。转运站门外,一长溜的麻袋里,装满了尹美群分拣出的可回收生活垃圾。

一台台绿色农机车从各村收集的生活垃圾运抵转运站后,对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再装箱压缩,便是尹美群在转运站的日常工作。

平日里,尹美群每天可以分拣出3大袋、总计150斤的可回收垃圾,不过需要装箱压缩的垃圾量仍然庞大,一般每天达到16吨。围底镇的这项数据在罗定全市处于中游位置,在人口更多的罗平、罗镜等镇,日产垃圾量超过20吨。

水平式垃圾压缩机是一台价值25万元的处理设备,尹美群将垃圾装入压缩机箱体内,经过并不复杂的仪器操作,设备可将多达8吨的生活垃圾进行压缩。随后,沿镇收运的专用货运车,将压缩机整体运送到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填埋场,完成由镇到市的转运环节。

转运环节的服务与管理,同样以市场化运营的方式,由另一家中标企业统筹负责。罗定市购置了7台专用的转运车,其承担了全市21个转运站到填埋场的运送任务。

转运的终点站——无害化处理填埋场位于罗定市区北部人烟较少的一处山林中。此前,旧有的垃圾填埋场运营了20多年,为了改善硬件设施,罗定以BOT模式投资7215万元对填埋场进行扩容改造,总库容量达到194万立方米,在2013年4月投入运营。

“填埋场下面添加了四层防护装置,可以有效防止污水渗漏。”填埋场负责人李刚说,渗滤液处理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无害化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水质保证达到环保规定的排放标准。

一天之间,载重8吨的垃圾转运车,要在填埋场和各镇街之间往返70多趟,填埋场每天承纳的垃圾量超过500吨,其中70%是农村生活垃圾。

此时,如果从上空俯瞰罗定,从数以千计的农村垃圾收集点,到分布各镇的转运场,再到山林之间的填埋场,一辆辆三轮电动车、绿色转运车、专用货运车,在一条条运输路线上来回穿梭,将青山绿水、乡野村舍之间的垃圾“黑点”一一抹掉。在其背后,日渐成熟的“户分类收集、村长效保洁、市场化清运、无害化处理”的长效机制,支撑罗定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到98%,美丽乡村的衣装愈发整洁亮丽。

领导访谈

云浮市副市长钟汉谋:

将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纳入地方性法规

南方日报:从云浮全市来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取得了哪些成效?

钟汉谋:云浮在制度建设上实现了“六个一”,即有一支稳定的农村环卫保洁队伍,一批布局合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基础设施,一支环卫保洁监管队伍,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垃圾处理及卫生保洁长效管理制度,一笔专项治理工作经费,一套严格的考核评比办法。

从2012年截至今年8月底,云浮共投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资金超过5.47亿元。提前完成“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的建设任务,全市965个村(居)均建立了保洁员清扫制度。创新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市统筹”的新型收运处理模式,实行公司市场化运作。云浮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到94.46%,垃圾分类减量比例提高到41.24%。

2014年和2015年,在省人大组织的第三方评估中,云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均列粤东西北地级市第一名。

南方日报:云浮市探索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突出经验有哪些?

钟汉谋:首先是市级层面高度重视。云浮市委市政府多次主持专题会议并狠抓工作落实,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就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听取市政府报告,市政协提出多项提案,共同推进治理工作。

二是健全各项配套机制。出台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规范性文件,治理经费纳入市、县财政预算,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机制;2016年,我市人大将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纳入了省人大赋予我市立法权后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使治理工作有法可依。

三是加强资金统筹。从2014年起,云浮市级财政连续三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用于治理工作,各县级财政按农村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安排经费,行政村原则上按照农村人口每人每年12元的标准收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并鼓励外出乡贤捐助保洁费用。

南方日报:治理工作目前存在哪些问题,改进的方向有哪些?

钟汉谋:目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群众对垃圾分类减量的意识和积极性有待提高,部分村民还存在乱丢乱扔垃圾的现象。二是征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机制还不畅顺,收费还存在一定阻力。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建立全面清扫、转运、保洁、分类、无害化处理的长效机制,突出抓好公路沿线、村庄公共区域及重点区域的环境整治,实现“一镇多站、一村多点”的硬件设施建设和防雨、防渗、隔臭、无害化处理的目标,积极稳妥推进收费工作。

专家访谈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副院长朱能武教授:

市场化运营提升垃圾处理效率,堪为全省借鉴

南方日报:农村垃圾治理是一个大难题。从全省层面来看,罗定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主要亮点有哪些?

朱能武: 去年,广东推出15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试点示范县,罗定是其中之一。在省住建厅和省环卫协会组织的“专家企业家,携手走乡村”活动中,我作为专家成员多次到罗定考察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情况。从全省来看,罗定的探索主要有三个亮点,宣传到位、资金布置到位、督办工作到位。

首先,当地的宣传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各村在醒目位置张贴宣传资料,村干部重视日常巡查和宣传,这对于建立农村长效保洁机制十分重要;第二,罗定在资金筹措方面积极探索、统筹安排,比如在村一级,通过“市镇奖补一点、村收一点、乡贤捐一点”的方式筹集生活垃圾处理经费。第三,罗定强化对各镇街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监督考核,保证了治理工作有效推进。

南方日报:罗定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验在省内是否有可复制性?

朱能武:有两项突出经验值得一提。一是在“村-镇-市”三级进行垃圾清运和转运的环节,罗定实现了市场化运营。从全省来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存在运营机制不健全的短板,由于各环节责任不明晰,垃圾处理设施未能有效运行,影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和效率。而市场化运营可以提高效率,也为政府松绑,方便政府发挥监督管理的职能,为整个环节带来更多活力。

二是罗定市着力推行二次分类,实现二次减量。一般来讲,垃圾分类工作在村一级进行,由于村民意识不足,垃圾分类工作存在困难。罗定充分利用镇级转运站全覆盖的优势,在镇一级对垃圾进行二次分拣,提高了可回收资源利用率,减少了末端的垃圾处理压力。目前国家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推广垃圾二次分类工作是必要且紧迫的。

在全省范围内,和罗定市地理经济情况比较相似的地方,可以借鉴这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验。

南粤行动

农村垃圾处理体系逐步形成广东特色

2012年以来,广东发起了新一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攻坚战。省委、省政府提出全面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相关内容连续数年被纳入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

经过几年努力,广东逐步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基本搭建起“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的收运处理体系。目前,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超过80%,69个“一县一场”建设任务已有63个基本建成或投入运营,1049个乡镇全部建成“一镇一站”,约14万自然村全部建成“一村一点”。

随着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推进,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开始暴露。比如垃圾处理设施运营费用不足、部分设施建成后未能有效运行,农村生活垃圾清扫保洁和运营管理的长效机制不健全,个别政府部门未能有效担负起治理主体责任等,这些问题尚待有效破解。

依照规划,到2017年底全省要达到90%以上的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村庄保洁覆盖面达到90%。而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已于今年起实施的,其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纳入法制范畴,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依据。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李书龙 发自云浮罗定 

统筹:陈枫 汤凯锋 李书龙

编辑 李珩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