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从拼“黑车”到坐上“大鼻子”,台山花千万为孩子做了这件事

江门日报 记者 陈方欢 林润开 吕玉廉 任龙  2016-10-26 09:55

目前,台山各镇共5000多孩子坐上了“大鼻子”校车。

近段时间,台山市冲蒌镇伞塘村的冲蒌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刘桦焯的生活有了些许变化,这些变化给他带来了新鲜感,也带来了安全感——接送他上学的不再是妈妈的摩托车,而是一辆极其神气的明黄色的“大鼻子”校车。“以前每天都要很早起来开摩托车送他上学,最怕就是遇上下雨天,现在有了校车接送,方便安全多了。”小桦焯的妈妈郭女士说。

冲蒌镇甫草洋村的廖子君也在冲蒌中心小学上学,她家距离学校超过9公里。子君的奶奶说,校车为她解决了大难题,她一把年纪了,以前每天接送孩子感到十分吃力。

10月8日起,台山市冲蒌、斗山、都斛、赤溪4个镇共19辆大鼻子校车投入运营,覆盖6所小学3个分教点,2300多名孩子像刘桦焯和廖子君一样坐上“大鼻子”校车上学去。而在两年前,台山市首批“大鼻子”校车在端芬、深井、海宴、汶村、北陡5个边远山区镇运行,目前5镇投放校车44辆,接送学生3000多人。

台山是江门首个实施新型专用校车运营的市(区),其以实践力证,这是一个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民生实事的成功范本,而且这个范本的力量还会继续延伸,惠及更多农村学生,也为其他市(区)带来有益的借鉴。

回溯

调整撤并学校 衍生上学新难题

2007年,台山市启动了教育创强工作,并着力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对生源不足、设施设备简陋的乡镇学校进行撤点并校,学校数量由2006年的302所调整到97所,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优化,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然而,调整撤并学校也衍生了新的“上学难”问题。大多数农村学校撤并,只保留了中心学校,而中心学校多数设在镇圩,一些村庄离镇圩较远,许多学生要到3公里、5公里以外的学校去上学,有的学生上学路程甚至超过15公里。

据统计,台山市上学路程在3至5公里的小学生有10221人,初中生有6475人;5公里以上的小学生有7725人,初中生有8280人。其中农村初中生基本上选择在学校住宿或者骑自行车上学,需要安排校车接送的主要是小学生。

在未通校车之前,一些家长迫于无奈甚至把孩子交给“黑车”接送,由此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今年4月,记者在冲蒌、斗山等地的小学走访时发现,每到下午4时多,学校外面便停着不少面包车。放学的铃声响起后,一些没有家长来接的孩子便分别朝不同的面包车走去。记者发现,有的面包车坐了10多个学生,有的竟然塞了20多人。孩子们挤满了车厢,连车尾的空隙都放了小板凳,坐了3名六七岁左右的孩子。据了解,这些坐车的学生每个月需要交150元至200元不等的车费。

“我们做了调查,冲蒌镇当时约有420名小学生坐这些面包车上学放学,而做这个生意的车辆只有20辆,其中的隐患可想而知。”冲蒌中心小学校长陈东陆说,学生上学放学的安全问题让他很是忧心,却苦无解决办法。

“对于这些‘黑车’,以前我们只能和交警部门一起联合执法,并劝告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最好亲自接送,同时劝告司机不要超载。”台山市教育局副局长李育恒表示,只有投入校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黑车”存在的问题,保障学生的安全。

探索

五镇试水校车项目获家长点赞

为保障农村小学生上学安全,2012年,台山市委、市政府决定推动校车项目,并将其列为重点民生工程。

按照分片实施、分步推进的思路,2014年9月,台山市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台山市海宁出租车有限公司签约12年,率先在端芬、深井、海宴、汶村、北陡5镇推行校车项目试点工作,并针对农村道路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投入资金180多万元,对12条未达标的道路增设了会车道、防护拦和警示桩等安全设施。

此外,所有校车都配备无盲区车载视频监控、逃生锤、灭火器、医疗箱等。同时,还安装了学生乘车安全管理智能系统和卫星定位行驶记录仪(GPS)系统,通过它可监控车内、路面状况以及车辆超速等情况。学生上下车刷卡,刷卡后立即有短信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实现了校车的“无缝隙管理”。

随着各校报名乘坐校车的学生越来越多,目前,5镇已投放校车44辆,接送学生3000多人。

两年前,作为校车运营的试点之一,端芬中心小学共有4辆校车接送485名小学生。“现在报名乘坐校车的学生已达到601人,有5辆校车接送。”端芬中心小学工会主席伍振凡说。

校车投入使用已有两年多,伍振凡表示,家长普遍表示放心和满意。“除了随车老师的监管外,交警部门还不定期培训校车司机,并在路上开展抽查,确保学生安全。”伍振凡说。

铺开

又有四镇孩子坐上安全校车

今年7月,江门市汽运集团有限公司及台山汽车总站积极参与校车项目的投标,获得了都斛、冲蒌、斗山、赤溪4镇以校车接送学生的服务资格,共投入700多万元,投放校车19辆,其中32座校车7辆,51座校车12辆,

为使校车项目能按期运营,台山市公安、财政、交通、安监等部门反复多次深入4镇各村、34条路线现场勘查,科学确定学生上下车站点。

“我们经过严格考核,招收了一批优秀的驾驶员和乘务员,并统一集中培训。此外,在正式运营前,我们多次安排驾驶员和乘务员驾驶校车沿着各条线路进行演练,保证正式运营后,能让家长、学校放心,学生舒心。”台山汽车总站站长黄广安说。

目前4镇校车平时运行线路34条,覆盖6所小学3个分教点,为2300多名小学生提供接送服务。此外,每个周末和暑假,还有两辆32座和6辆51座的校车负责接送4镇近500名学生参加培志少年宫活动。

冲蒌镇甫草洋村的甄女士表示,由于家里距离学校约9公里,女儿以前上学都是乘坐无牌无证的“黑车”,十七八个孩子挤在一辆7座车内,安全没保障之余,孩子还受罪。“夏天的时候,女儿从车上下来,满头都是汗,看着都心疼。”甄女士表示,现在开通了校车,孩子坐得安全舒服,家长也放心。

“校车开通的时间不长,学校现在每天都有领导和老师跟车了解情况,尽量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服务。”冲蒌中心小学校长陈东陆表示,在经过多次实地察看、听取家长意见和开会讨论后,校车服务得到进一步改进,其中包括对伞塘村乘车点进行了调整。

“我们冲蒌镇现在有3辆校车,负责4条线路接送学生,每条线路又有3到4个班次,首个班次和最后一个班次相差约1个小时。这段时间,留在学校的学生怎么办?我们经过讨论决定,安排三、四班次的学生到阅览室自习,由专门的老师辅导他们完成作业。”陈东陆说,下一步他们还会继续跟进校车服务,让家长放心、孩子舒心。

台山市教育局副局长李育恒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实地调研,开展好工作,期望校车开进更多乡镇,惠及更多农村孩子。

惠民

每位学生每月只需交40元

根据《台山市推进校车项目工作会议纪要》(2012年9月26日),校车运营费用由台山市、镇两级政府财政以及乘车学生家长分担。如今政府每年投入1447万元用于补贴该项目的运行。乘坐校车的学生不分路途远近,一日来回两趟,收费标准统一为每人每月40元(全年按10个月计)。周末和暑假参加少年宫活动的学生,一日来回两趟,按照学生上学放学每月乘坐的次数,每20天按40元/人标准收取校车费。

端芬镇莲湖村的陈女士告诉记者,没有校车以前,他们每个月要向“黑车”司机交纳220元的车资,一年下来,大概是2200元,而有了校车以后,一年也就花个400元,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冲蒌镇甫草洋村的甄女士也同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每个星期都要向“黑车”交付35元车资,一个月下来最少也要140元,而乘坐校车,一个月才40元,确实减轻了负担。

周边

探索校车与公交互补发展模式

除了台山大力发展校车项目外,周边的地区又是如何解决农村学生上学难问题的呢?

据了解,新会区在配置专营校车的同时,采用公交车运营方式,“双管齐下”解决学生上学、放学接送问题。目前,除会城、双水、大鳌外,其余各镇均开通了接送学生上学放学的公交专线。

记者从新会区教育局获悉,目前,新会区有登记注册且已取得校车标牌的接送车辆共38辆,在用的有36辆,其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注册有校车9辆,均为司前镇华星学校的,民办幼儿园注册有校车27辆。这些校车均由学校自筹资金购进,校车接送收费标准也由学校自行制定。

开平也在推行校车与公交互补的模式。日前,记者从开平市教育部门了解到,目前开平全市共有26辆校车,全部是民办幼儿园自主购买,其中14辆在城区,另有12辆分布在水口、月山、沙塘、赤坎、苍城和翠山湖。

为解决部分偏远地区学生上学交通问题,2011年,开平市有关部门根据各学校学生的乘车需求,不仅改造村道路网以适合公交车行驶,还重新规划客运线路和公交线路,向各公共汽车公司购买专线定制服务。目前,开平全市共有100多辆农村客运车、200多辆公交车,通达全市各镇街200多个村委会,做到了100%全覆盖,基本上能满足农村学生上学放学乘车的需要。

学校专线、学生公交车的的运行经费如何分摊呢?记者从开平市教育局了解到,经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每名学生每月缴纳40元车费;其次,开平市、镇两级财政按照5:5的比例共同承担其余费用(其中赤水、金鸡及大沙三镇负担30%,开平市本级负担70%)。

鹤山市于2014年落实52辆“国标”校车投入运营,目前接送各镇街小学生6500余名。另外,鹤山市还有2家民办小学共有12辆自用“国标”校车。

校车运营费用方面,鹤山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易敏表示,目前,鹤山市采用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公司负责营运的模式,鹤山市、镇两级政府承担60%的费用,剩余部分由学生家长承担。

◆记者手记

台山乡镇校车项目是闪亮的民生名片

台山的校车项目,是投入上千万而且持续的过程。台山作为江门地区一个财力并不雄厚的县级市,在其他民生工作尚需大量用钱的压力下,面对乡镇校车这样一个教育工程里面的环节,却显示出“超强决心”和“超大手笔”,于2014年在江门五邑地区率先探索“破题”,并于今年继续深化铺开,两次一共投入近60辆校车,覆盖9个乡镇,让5000多名农村上学路远的小学生享受到交通的便利和安全,最终赢得了来自社会的普遍赞誉。

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总结书写的民生范本,在江门乃至全省范围内具有非凡的探索意义和示范价值。

台山的乡镇校车项目,折射了地方党委政府对民意的高度重视,彰显了各级解决问题的魄力和智慧,它得到台山各界的理解、支持、参与和肯定,自在情理之中。这样的项目,不是空洞口号和堆砌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服务群众,不是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民生工程。它让台山边远乡镇的学生、家长、教师们能够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群众自然给政府好口碑和打高分,这是政府和民生的互动双赢。

在记者看来,这件还在持续中的民生实事,完全可以成为台山一张生动鲜艳的“民生名片”,成为台山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台山有许多名片,“文化名片”、“经济名片”、“企业名片”、“建筑名片”,名片素材有华侨、旅游、美食、核电、工业新城、新宁体育馆,等等,这些都足以让人引以为傲,但是,多一些像校车项目这样的“民生名片”,台山的地方形象无疑将更加丰满完整,更富有以人为本、城乡和谐发展的魅力。

编辑 潘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