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空气采样器戴“口罩” ?治理数据造假须打破利益共同体

南方+  2016-10-26 08:13

打破造假利益共同体,需要探索更多的监督方式。当前的急务是敦促尚未进行实时公开环境信息的地方开展此项工作,结合各种社会组织的监测数据,使虚假数据无从遁形。

空气采样器本用于实时监测空气质量,作为国家直管的长安区监测站,不经允许任何人不得入内。然而,近日媒体报道,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分局主要官员出于自身政绩考量,偷配钥匙并记住密码,用棉纱堵塞采样器,致使数据异常,引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注意。随着警方立案调查,环保长安分局局长、监测站站长、副站长等涉案人员已被羁押。

排水口“吐”着脏水,烟囱冒着黑烟,在线监测设备却显示达标排放,监测软件“动手脚”,空气样本作弊,人为设定污染上限……环境数据造假可谓由来已久。

正因为环境数据造假几成顽疾,号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明确宣示了零容忍的态度。其中规定,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对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要予以惩处,追究法律责任。据有关部门透露,自新环保法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在1年的时间里共有2658起监测数据造假案例被环保部门“揪出”,17个省区市对发现的问题立案78起。今年6月,山东等地的环保部门还通报了多起环境在线监测数据造假案例,涉嫌造假的企业或被挂牌督办,或企业相关负责人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

留意一下不难发现,曝光乃至追究造假者责任的案例并不少,但受到惩处的多为企业及其负责人。而这一次的特异性在于,造假主体不是别人,而是负责监测的环保官员,他们不仅曝晒在公众的视野里,而且明确已被立案调查。

类似处理堪称罕见,其震动效应也不言而喻,正如当地环保部门内部人员所坦陈,“以前没有类似的违法处理,环保系统内的官员也就不知道所犯错误的严重性。”

尽管公开曝光的案例甚少,但包括环保部门在内的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参与造假其实早已不是秘密。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就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考核压力、环境质量达标等目的,行政管理部门指使监测站编造、篡改监测数据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公信力,对监测系统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

环保官员制造虚假数据,从“以前没有类似的违法处理”到现在的“立案调查”,这样的转变首先当然缘于法律的要求,但也应该包含另外的重要信息:只有对环境数据造假的所有主体一视同仁,法律的严肃性才会得到充分体现,环境数据造假问题才有根治的希望。

众所周知,企业对环境数据造假的动机在于利益,环保官员造假也概莫能外。媒体披露,本次事件中涉案官员是因为政府部门对环境工作有考核要求,为逃避处罚才想到“给采样器堵棉纱,污染的空气就会改良一些”。涉案官员为了政绩而造假,其受到惩处理所当然,但这种政绩考核方式是否合理却可能存在争议,尤其重要者在于,在这种模式之下,是否更容易催生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导致相关人员对造假行为形成某种默契,从而使造假更难以被揭破?

在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事件中,不仅仅有见利忘义的企业,基层环保部门也可能或深或浅地卷入,而在一些地方,甚至存在结成造假利益共同体的危险。直面类似问题,不因一两起个案而盲目乐观,相信治理工作会逐渐取得成效。

打破造假利益共同体,需要探索更多的监督方式。据西安市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长安区监测站涉嫌数据造假,是在环保部开展的“飞检”中查出来的。而更常规更具效用的方式,自然是把环保信息的公开与公众的监督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当前的急务是敦促尚未进行实时公开环境信息的地方开展此项工作,结合各种社会组织的监测数据,使虚假数据无从遁形。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标题】治理环境数据造假须打破利益共同体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 南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