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发布 2016-10-26 10:46
在新会区三江镇新江村,有这样一座祠堂,它被誉为“广东省唯一郡王级宗祠”,是700多年前那场导致宋元两朝更替的重大海战历史的有力印证,名声显赫。它始建至今,曾经历几废几兴,可谓命途多舛,但不变的是深刻的内涵,它维系着宋赵皇亲后裔追宗念祖寻根爱乡的情怀。它就是赵建安郡王祠(俗称祥光堂),新会宋赵皇裔村中最古老的宗祠之一。
记者走访
规模宏大 尽显历史风采
来到三江镇新江村的这天,天飘起了阵阵小雨。赵建安郡王祠坐落于新江村烂面虎山(土名)东麓,就在三江镇卫生院旁,位置很是显眼。在雨中的郡王祠显得更是庄重,透露着一股浑然天成的历史厚重感,不愧显赫之名,祠堂的主人正是宋太宗赵匡(光)义(即宋朝第二个皇帝,开国皇帝赵匡胤之弟)第四子恭靖商王赵元份的第十世孙(入粤二世祖)赵建安郡王赵必迎。据了解,该郡王祠始建年份已无可考,但据《赵氏族谱》有关记载推算,该祠始建至今,至少也有近400年。
整座祠堂占地约七千多平方米,规模较大,很难得的是,祠堂前正是一片空地,拟修作门前广场,赵建安郡王祠有着明显的明清时期建筑特色。据了解,祠堂外墙原为蚝壳墙,清代改为砖墙。祠堂坐西北向东南,三路三进,通面阔26.6米,通进深38米,通高10.99米。为砖木结构,硬山顶,灰塑博古脊,筒板瓦屋面。
头门泊金匾额上书“赵建安郡王祠”6个大字,尽显气势,门厅有屏门挡中,两侧有耳室,天井地面铺石板。中堂称“祥光堂”,十一步架,抬梁式梁架,后部设屏门,立有建安郡王坐像。坐像后挂着一块木制的景炎元年五月二十六日敕封赵必迎为建安郡王的皇帝诏书。记者留意到,在这里,立有8根直径达0.5米的坤甸巨柱,据称只有郡王祠才可竖8根。主体梁架和木刻檐帘上均雕刻着花鸟、祥云、如意等的缕雕、浮雕、透雕,很是精美讲究。后堂则奉历代先祖神龛,十一步架,圆形木金柱。中路两侧为两路厢房,均为三进两天井。
细细地走一遍,记者发现,祠堂很是整洁,证明平日里常有人打扫。三进祖堂有香烛的痕迹,后人还保留着前来拜祭的习俗,为庄重的祠堂增添了一丝生活化的气息。
先贤名人
一脉单传到子孙繁茂 杰出人物众多
郡王祠的主人赵必迎,到底是何许人也?据史料记载,赵必迎(1225-1289),宋室南迁后,封建安郡公。宋咸淳十年(1274年)奉诏勤王,与父赵崇橐由闽入粤,官拜广州路府法大参军。德佑二年(1276年)5月26日,赵必迎因组织勤王军队训练有功,“赫有上将之风”(宋皇诏书)而被皇帝诏进建安郡王。1279年,南宋灭亡,元军到处追杀宋室后人,赵必迎忍辱负重,隐姓埋名,避居山野,决心保留宋赵皇裔一丝血脉。
族人说祠
几度兴衰 曾为抗日根据地
如今我们看到的郡王祠很是风光,虽有岁月的痕迹,但尽显精美,谁又知道,这座祠堂,曾经伤痕累累,几度修葺,几度兴衰。
“虽说新江村有很多赵氏祠堂,但郡王祠是我们公认的最古老的祠堂,这是我们的立族之本,作为后人,我们不能看着它就这样衰落下去。”
赵柏旺这样说道。2004年,在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以民间组织为主体,郡王祠的全面修葺重建工程终得启动。当获悉郡王祠要重修,不论是事业有成者,或是仅能温饱者;不论是本地群众,或是移居异国他乡的族人,纷纷尽其心意,踊跃捐资。经过5年重修,2009年5月,郡王祠举行了重修竣工大典,当日场面盛大,来自新会、台山、肇庆、香港以及美国的赵姓宗亲约1000人参加了该典礼,见证古祠重现风采的历史时刻。
活化亮点
村民义务修缮 拟打造爱国、爱乡教育基地
专家评说:新会博物馆副馆长林文斌
三江赵建安郡王祠最重要的价值,当属其历史价值,“广东省唯一郡王级宗祠”,内涵其实很多。它佐证了三江赵氏一族为皇族后裔的历史,见证了一脉单传到子孙繁盛的传奇以及宋元崖门海战的重要历史。这可以说是以人、以物形式见证历史,有血有肉,生动而有说服力。
其次,郡王祠为祖祠,本身是宗族凝聚力的象征,三江赵氏家族族人遍布世界各地,祖祠就是他们的根,体现着爱国爱乡情怀。而且郡王祠为明清时期建筑,具有浓厚岭南建筑特色,龙舟式屋脊,玻璃瓦檐,画栋雕梁,美轮美奂。
只是传承至今,郡王祠的管理以及活化利用显得有些停滞不前,还不足以有效地发挥其价值。如今古祠门前广场开始修建,让人看到了古祠活化的希望,可预见,今后的古祠将更显规模,更加美丽。郡王祠在位置上其实拥有优势,它临近三江圩镇,道路教开阔,交通方便,如今各镇大力发展乡村游,郡王祠完全可以被打造成当地旅游地标。建议地方政府以及村委会可多协调沟通,在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前提下适度开发,有利于郡王祠的传承。三江镇历史资源丰富,极具特色,郡王祠可以联同附近特色历史建筑,如思仁公园、傅逸赵公祠、北极殿、觉觉书室、观音庙等,甚至串联新会沙堆镇鹅溪村、古井镇慈溪村的本厚堂、霞路村的耿光堂祠堂群、新会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等地,打造宋赵皇裔村观光旅游特色路线。
江门日报记者|钟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