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记该不该做“网红”? 又该怎么做?

人民日报  2016-10-25 21:17

最近,南方报业“培养南方名记、打造主流网红”的消息,引起关注。

在历史上,南方报系引领媒体市场化之先河,在三峡大坝、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等重大新闻事件中设置议程,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记载当代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艰苦卓绝的努力,留下了很多令人动容的新闻名篇。曾经为各地媒体贡献了不少调查记者和新闻主编的南方系,前些年是有人跳槽到门户网站,近来有人彻底改行做了“互联网+”企业的公关经理,离新闻传媒渐行渐远。

好在新一届广东省委宣传部发出了积极的信号。今年3月,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对《传媒》杂志表示:广东是一个媒体大省,媒体发展起步早、市场化程度高,特别是广东报业,在传统媒体时代的发展领先于全国。但是,昔日的辉煌不代表今天的荣光。当今传媒业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要在新一轮融合发展中屹立潮头,必须进一步增强改革发展、主动作为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慎部长肯定说,“广东媒体完全具备在新形势下大展拳脚的底蕴”,“广东传媒业具有很好的条件和基础,而且不缺乏改革创新的土壤和文化基因”,只要拿出义无反顾的勇气、舍我其谁的志气、攻坚破冰的锐气,与时俱进、奋勇开拓,相信一定能在融合发展的时代潮流中迈开新步伐、再创新辉煌。

在南方日报创刊67周年前夕,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宣布正式启动“南方名记培育工程”,培养一批具有新媒体采编运营能力的全媒型专家型生力军,打造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网红”。

在传统文化人看来,“网红”似乎是依托互联网自我炒作的新社群,有时还与低俗、亚文化搭边。一些网络直播平台当红女主播衣服过露、涉嫌挑逗的行为,可能会被封号。媒体人的镜头应该始终对着公众,对着新闻当事人,似乎自己不宜成为镜头的主角。就像钱钟书先生的那句名言:“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新闻媒体在互联网“大众麦克风时代”继续保有一份话语权和影响力,就需要熟谙网络流行心理,与网民打成一片。从舆情应对角度来看,在突发事件和敏感议题上,公众最关心的不仅是事实真相,也许更重要的,是对新闻发布者的认同,而不是情绪抵触。这份情感认同,说到底是人格认同。记者如果在新闻报道和评论中展示出某种人格特质,具有道义力量或个性魅力,也能增加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感染力。

在新闻史上,范长江就是一位“网红”式的记者。1935年10月,35岁风华正茂的范长江作为《大公报》旅行记者,开始了西北之行,深入四川松潘,甘肃西固、岷县、敦煌、玉门,宁夏西宁,内蒙临河、五原、包头等地,历时10个月的采访,行程6000余里。他是国内最早报道红军的记者,西安事变中只身进入西安,与周恩来、叶剑英长谈。他这番冒险家之旅,不仅让《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新闻作品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后洛阳纸贵,数月内连出七版。

然而,媒体人不限于范长江这一种类型,另一位新闻界泰斗邹韬奋,就是把自己深藏在杂志背后,日复一日无声无息、兢兢业业地编刊。人民日报资深评论员范荣康,几十年来写过无数篇知名评论,从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到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见证和推动了历史进步,但在人民日报上却几乎没留下个人的痕迹。老范的全家都比他更有名,妻子谌容是位作家,代表作《人到中年》感动一代人;小儿梁天是逗人喜爱的小眼睛演员;大儿梁左、女儿梁欢是《我爱我家》编剧,“情景喜剧”家喻户晓。这就是媒体人的奉献精神。

在现代传媒的摄像头面前,像邹韬奋、范荣康这样善于藏拙,已经越来越难。邹韬奋也曾以知名媒体人的身份,位列“七君子”,举国瞩目和声援。我觉得,名记该不该做“网红”,关键看记者和媒体的价值含量,如果记者实实在在地做新闻,而不是借新闻作秀,媒体通过调查报道深刻地揭示事实真相,通过评论激发社会理性思考,在网上热传,为网民所追捧,是一件实至名归的事儿。从这个意义上说,南方系所秉持的新闻专业精神,优秀的记者团队和作者资源,在今天有传承、发扬光大并努力培植新优势的话,让南方名记在互联网镁光灯下亮相和聚焦,对于南方系这个传统媒体重镇重振雄风,对有纸媒偏好的受众,实在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大好事。

我检索了“南方名记培育工程”的官方表述,所谓“主流网红”有其特定的内涵,旨在强调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名记”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写手”,还要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强化服务用户意识,要把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从报纸扩展到网络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上。按照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莫高义的提法,“南方名记”、“主流网红”作为媒体人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职责使命没有变。“‘南方名记’要成为深耕主业的尖兵,成为内容生产传播的行家里手,在特定领域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权威性、不可替代性;要成为开拓创新的尖兵,带头创新新闻资讯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要成为融合发展的尖兵,既要能为传统媒体写好稿,又要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创造性地生产优质全媒体产品。”

莫书记进一步设想了南方名记的3方面人格特质:一是有“颜值”,朝气蓬勃,活力四射;二是有素质,有较强的专业媒体素质、新媒体应用素质和服务用户素质;三是有气质,腹有诗书,心有用户,肩有担当。这3点,对于时下某些低俗“网红”为人诟病的阙失面,已有所警示,对年轻记者是一种语重心长的叮嘱。毕竟,今天年轻记者容易被微博、微信、视频网站上旺盛的人气所惑,养成社交媒体道听途说、好勇斗狠的心理。一个“骨灰级”的网友未必能当一个好记者,对网络陋习绝不能迁就和迎合。

实际上,记者“网红”要比其他行业的“网红”难做得多,受众心里都有一杆秤,记者哪天一不小心,信口开河了一把,千千万万网民的“吐槽”会让你下不了台,甚至会从此坏了名头。代表公众进行舆论监督的记者,自身也得接受舆论的监督。

我倒真担心,今天那些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出道的“网红”主持人是昙花一现的泡沫。而货真价实的名记者不会是泡沫。记者是社会的瞭望哨,他们是在观察社会这艘大船驶向未知的海洋、绕过一次次惊涛骇浪,与公众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公信力和口碑的。我相信,有深厚新闻传统的南方系媒体人是真正“有料”,有真才实学的,他们推出的名记者应该具有真金白银的价值含量。《南方名记培育工程方案》推出了新的培养机制,打破传统报人“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实行“南方名记工作室”制度,重点打造优势项目、特色栏目,提高产品在新媒体领域的传播力影响力。南方报业将在资源调配、工作团队、教育培训、推介包装等方面全力支持,鼓励多出精品力作,争创标杆项目,同时鼓励创新,包容失败。这些都是挤压泡沫的好措施。我们有理由对南方系的振作和奋起,抱以一份期待。


编辑 李珩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