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日报 记者 苏永杰 2016-10-25 16:19
航拍·英德白石窑发电厂。
座落在北江干流中游、距英德中心市区25公里的白石窑发电厂装有4台1.8万KW和1台2万KW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9.2万KW,设计年平均发电量3.2亿KW.h,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县级单位投资规模最大、单机容量最大的国产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
24年来,白石窑枢纽管理局、白石窑水电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创新思路,精心管理,大胆挖潜,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有力地促进了电厂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英德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创业篇 迎难而上创造一系列奇迹
1992年8月8日,随着电厂工程奠基礼炮声的一声巨响,白石窑电厂工程建设序幕正式拉开。
电厂工程动工后,广大建设者们群情高涨,干劲冲天,夜以继日奋战在工程一线,建设工地机声隆隆,热火朝天,工程进度不断加快。10月2日,一期上游围堰截流成功,紧接着下游围堰于当天下午15时28分胜利合拢,至此,白石窑水电站工程大江截流比原设计提前两个月完成。
12月28日,电厂主体工程正式下基坑。当天,现场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原英德县五套班子以及白石窑水电站工程指挥部、施工局、监理处和设代组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及干部职工共500多人聚集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一令人振奋的历史时刻。
有道是创业艰难。正当工程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困难开始接踵而来,工程建设者们也正是在克服各种困难中,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
当时,电厂工程首先遇到的第一道难关是基坑开挖困难。由于电厂所处的河床是典型的额斯特地貌,河床基岩相当复杂,坑坑洼洼,整个河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溶洞,这些溶洞呈蜂窝状,洞中有洞,洞洞相通,面对如此复杂的地貌特征导致工程一度陷入了僵局。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于是所有建设人员上下团结一心,在机械不能上的时候,就用手工强行挖掘。就这样,几百名施工人员每天都用自己的双手伸进岩石缝隙里,把里面的淤泥一点一点地往外掏,有些人被锋利的石块划破了皮肤,鲜血直流,有些人在烈日的曝晒下晕倒,工程艰苦的程度超乎意料,但施工人员始终表现出惊人的毅力,自始自终没有一个人退缩。经过的近一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93年底全面完成了主体工程基岩的清理工作,创下了电厂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为下一步的混凝土浇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解决第一道难关后,白石窑发电厂迎来了第二道难关的考验——资金严重短缺,这是最大的一道障碍。白石窑水电厂工程项目,按最初预算静态投资为3.4亿元,当时英德全年财政收入不足6000万元,没有充足资金支持。同时又遇到了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工程资金严重短缺,随时都有停工的可能。在这关键时刻,指挥部成立了资金筹备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四处奔波,上北京下广州,利用各方面力量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共洽谈引资业务近百宗,引进资金6.7亿多元,有效解决了资金缺口,确保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第三道难关则是特大洪水袭击。1993、1994年清远连续两年遭受特大洪水袭击,尤其是在1994年的“6·18”特大洪水,这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差点毁了千辛万苦建起来的上游围堰。当时,险情不断升级,洪水几乎漫顶,随时都有块堤的危险,一旦块堤,后果将不堪设想,下流村庄数以万计的群众将遭受灭顶之灾,也有人提出,为确保安全,建议主动炸毁围堰泄洪放水除险,而一旦炸毁围堰,则前期所有的汗水付出将付之东流。在“保”与“炸”的两难决策中,最终决策者喊出了“人在堤在”的口号,迅速采取紧急措施,调集当地群众、驻地部队、施工单位、指挥部、监理处、设计单位等部门人员共1600多人,组成抢险大军,将围堰突击加高了1.2米,成功保住了围堰,为国家挽回了一亿多元的损失。
八年的风风雨雨成就了一个伟大梦想,电厂工程建设者们正是凭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过人胆识和豪迈的气魄,闯过了前进道路上的道道难关,圆满完成了艰巨的电厂建设任务。用巨大的双手,在荒寞的北江河畔托了美丽的英州明珠。
管理篇 科学经营发电生产屡创新高
“企业成功与否,经营管理占80%的作用,尤其是管理理念、思维方式又是重中之重。”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是生产力。一个企业要发展,如何科学管理,增创效益是关键。白石窑水电厂建成投产后,紧紧抓住科学管理这根弦,围绕发电生产中心工作,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直以来,白石窑发电厂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做到级级有人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坚持每月组织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实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安全意识教育,安全教育常抓常新,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跨越。在生产过程中,白石窑发电厂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杜绝人身伤亡事故、设备损坏事故和恶性事故的发生,确保了发电生产的顺利进行。而正是凭着这种理念,白石窑发电厂连续13年没有发生安全事故。
同时,白石窑发电厂在效益生产上下功夫,认真总结运行经验,编制高效、科学、安全的调度方案,最大限度利用水资源,加大栅前清污力度,切实降低水头损失,减少单位电量的耗水量,设计单位发电量耗水量56立方米每秒,而实际耗水量都控制在42立方米以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其中2016年发电量创下了多个“历史奇迹”——当年四至六月份首次连续三个月单月发电量超5000万千瓦时;6月份单月发电量首次达6000万千瓦时;到10月18日,电厂当年发电量首次突破4亿千瓦时。到2016年9月底止,电厂累计发电56.27亿千瓦时,创造产值约24.8亿元,上缴税收约6.8亿元,支持地方建设4.5亿元,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和英德的经济建设。
此外,白石窑发电厂还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对机组及电器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先后完成110KV、10KV高压开关设备、机组调速器、计算机监控系统等主要设备的技术改造共二十多项,极大地提高了机组的生产性能和自动化水平,其中,机组自动运行协联曲线的修正和清污机改造的完成,每年可增加发电量1500万千瓦时,多创发电产值600多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文篇 以人为本精心打造和谐企业文化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引领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使命,多年来,白石窑发电厂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头,拓宽思路,多管齐下,循序渐进,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为电厂营造了和谐的周边社会环境。
首先是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库区遗留问题。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高度重视,认真开展专题调研,本着“先主后次、先急后缓、平衡考虑、逐年解决”的原则进行处理,多年来共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处理各类库区遗留问题,保障了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确保了库区的和谐稳定。
其次是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如2006年7月中旬,由于受台风“碧尼斯”的影响,北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白石窑水电厂在全力做好电厂的抗洪抢险的同时,把库区受灾群众的安危放在心头,专门抽出力量帮助库区镇村转移受灾群众共14800人。洪水过后,管理局、电厂提出将电厂防洪堤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进行加高加固,经过近二年的紧张施工,工程于2009年底全面完成,大大提高电厂防洪堤的防洪能力,不仅保护了库区大量的农田、房屋和群众,也使库区厂、矿、场以及京广铁路免受了特大洪水的侵袭,实际了造福百姓,回报社会的目标,被当地百姓称为最贴心的“民心工程”。
在抓好发电生产的同时,白石窑发电厂以人为本,从建设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高度,处处体现对干部职工的人文关怀,营造了和谐的劳动关系,推动了企业各项建设的向前发展。
为此,白石窑电厂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一系列活动载体,精心打造企业和谐文化。一是每年举办职工运动会,开展体育文体竞赛活动,弘扬体育健身精神,构建团结协作奋发有为的和谐团队;二是开展全员生产技能大比武活动,深入宣传工匠精神,营造竞争向上的氛围,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三是创建“职工书屋”,利用生活区办公综合大楼副楼二楼120平方的大厅,购置书架、桌椅、办公用品等设备,订阅政治理论、业务技能、人文历史、社会百科、家居生活、科学技术等各类有益书籍报刊,建立制度,规范管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全力打造企业文化建设工程,通过“职工书屋”活动,有力地促进企业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切实保障和满足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近年来,先后荣获“清远市十大书香企业”、“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荣誉篇 辛勤付出24年收获过百项荣誉
辛勤的耕耘换来了金秋的果实,多年来,白石窑水电厂受到了各级部门的表彰和嘉奖。其中荣获国家级荣誉的1项,省级荣誉的14项,清远市级荣誉的22项,英德市级荣誉的62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管理局2003、2005、2007、2011年连续被广东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单位”;2000、2005年电厂运行车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电厂生活区被清远市文明委列为“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示范点;2009年,电厂被省委组织部和省国资委授予国有企业“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安全管理监督局联合授予“安康杯”优胜企业等称号;2015年4月,电厂再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集体”。
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牢记使命,默默奉献,辛勤付出,为电厂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表彰奖励,荣获国家级荣誉的1人,省级荣誉的3人,清远市级荣誉的13人,英德市级荣誉的18人,其中黄伟新同志于2016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模范”称号;钟钟同志于2015荣获年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摄影:清远日报记者 李思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