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楼影院 2016-10-24 11:42
| 本文经南方周末授权转载。
美国真人秀《超级减肥王》以“魔鬼训练”著称,澳大利亚版曾有女选手三个月瘦掉100公斤,引进中国后,不温不火。
马东和团队做《拜拜啦肉肉》,特长仍是语言的机智交锋。其中一个原因是:“现在的网络节目受众,都不想观看悲惨的故事。”
“娱乐节目就是用来下饭的。”虽然自己主持的《奇葩说》经常辩出些道理,但马东言之凿凿,娱乐就是娱乐,“闲得没事吃盒饭的时候,本来盒饭也不好吃,所以就看一个娱乐节目,哈哈一乐就得了。”
马东参与的新真人秀《拜拜啦肉肉》,主题是减肥,讲究的是“闲着没事也不吃饭”。马东和吴宗宪担任队长,分别带领三位艺人,组成八人阵容,玩游戏,斗嘴,比着减肥。他们被命名为“肉星”,想通过减肥实现自己的夙愿。
喜剧演员贾玲曾因减肥弄坏了身体,现在工作压力大,总是深夜排练爱吃宵夜,胖得不可收拾;主持人方家翊本来就胖,在“肉星”中体型最硕大;主持人大王有一点肌肉,骨架比较大,减肥不容易。另外三位艺人是纳豆、“小甜甜”张可昀和孔连顺。
节目2016年10月5日开播,每周三上线一期。第一期节目播完,节目组从豆瓣、微博等渠道发现,两类观众比较欢迎这档节目:偏90后的年轻化群体和热心减肥的人。
《拜拜啦肉肉》的核心团队二三十人,绝大多数是“90后”,平均年龄大约24岁。年轻的创作者们活跃在A站、B站,熟谙当下的网络亚文化。
“肉星”焦虑时,恐怖游戏《寂静岭》的原声恰到好处地响起,欢乐时的背景音乐有时来自《火影忍者》。马东跳舞时的配乐《老司机带带我》,内容很“污”,是广为流传的“神曲”。还有一群粉丝呼吁,要看孔连顺的女装造型——像他在剧集《万万没想到》里做的那样。
循着减肥这条线索,节目旁逸斜出了一些看上去很美的价值:友情,挑战自我娱乐的分量,好像不止马东说的那么轻盈。
“人生识字糊涂始。”谈到这里,马东笑了起来。他还是坚持己见。
观众不喜欢悲惨的故事
马东念初中以前清瘦,初中以后胖起来,再没瘦回去。大约1991年,他在三十多岁时变得特别胖。1995年和1996年,从澳大利亚回国不久,是他最胖的时候,体重一度超过100公斤,“应该是一个庞然大物”。
两三年前,马东有次减肥很激进,七天没吃饭,只喝代餐液,每天八瓶。扛过第一天,没问题;第二天,成就感油然而生;第三天,他觉得自己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第五天,他开始愤怒,认为自己付出了太多代价,“看周围所有的人和事都不对了,见到谁都没有好脾气”。
“我的幸福感消失了。”当时,马东感觉生活不对劲,“人吃饭、喝一口小酒带来的那种幸福感觉,是不言而喻的。那东西是我们身体内部渴求的。”七天过后,他瘦了5.5公斤;恢复吃饭,反弹4公斤,用的也是七天。
口腹之欲和身体健康是对矛盾,马东分别视之为“今天”和“明天”的问题。“现在的人更重视明天的问题,但如果你今天一直很沮丧,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健康问题很实际。一份资料给马东留下深刻印象:人到60岁,未来十年内体型较瘦者的死亡率是20%上下,较胖者的死亡率则超过40%。不过,长远看,马东的体重一直在下降,从巅峰的100多公斤减到95公斤,直到现在80公斤出头。
“减肥听起来是一件单向、正常的,而且是正能量、值得赞美的事情,是今天的社会风气造成的。每人都想瘦。”马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从没见过成功的减肥,“这件事的核心,是你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多运动当然就会瘦下来,但是你有没有那么多时间?”
录制之前,“肉星”们参加了基因检测。然而,八个人里只有马东是易胖体质。
他们有的显胖,像方家翊、纳豆;吴宗宪不显胖,只想减肚子;经常出现在《康熙来了》的张可昀,其实已经减肥成功。参加减肥真人秀,他们各有前因。
在《拜拜啦肉肉》的制片人叶璐印象中,邀请“肉星”,讨论节目方案,一般几天就能敲定。但说服贾玲花了一个多月,她有点纠结。
贾玲想瘦下来,买好看的衣服,“跳一支特别性感的舞”。有次电视节目,她在台上演戏,台下的导演自认为幽默地点评:“你别说话了,你像猪一样……”虽然相信对方没有恶意,但在宣传片中回忆时,她的表情既严肃又委屈。
当初,贾玲并不胖,却执意减肥,有次只喝水不吃东西,一月之间从62.5公斤减到49公斤。她这次减肥贻害至今,体重反弹到七八十公斤,身体有一阵子也变得容易过敏。
不过,因为事业,贾玲却对瘦下来有顾虑。“她现在在演喜剧,其实观众都比较喜欢她那种胖胖的形象,很可爱,所以她担心,可能她的事业会有一些小小的影响。”叶璐回忆,贾玲也顾虑,怕在节目里不能表现自己真实的一面。
头一次跟叶璐聊节目方案时,主持人大王正针灸减肥,两天没吃东西,瘦了大概五公斤。叶璐争取大王参加节目:“来参加这个节目,你就不能单纯用这个方式,因为它并不是健康的方式。”大王拌着沙拉就哭开了,问道:“我真能通过这个节目减肥吗?”
叶璐喜欢美国减肥真人秀《超级减肥王》,看了很多季,觉得这档专做“素人”的节目很真实,“把每个人都360度做得很好、很真实”。《超级减肥王》以“魔鬼训练”著称,澳大利亚版曾有女选手三个月瘦掉100公斤,引进中国后,反响不温不火。
“三四百斤的胖子有,可不是我们身边经常有的这些人。”叶璐注意到,虐心的减肥令人震撼,但中国观众的共鸣未必特别强烈,“也有像我们这样的女生,稍微有一点点肉肉,可是想要腰更细一点,脸更小一点,手臂没有‘蝴蝶袖’”。
“这八个艺人都算是我们身边接触的人的一个投射。”叶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希望观众能从轻松欢乐的节目中找到共鸣,“现在网络节目的受众不是这样的观看心理,不想要去观看更悲惨的故事。”
今晚做的也对明早的后悔也对
节目中,减肥的主要活动是做高消耗类游戏。游戏奖惩,往往落实在多运动和少吃饭上。输掉游戏的那一队,只能吃寡淡的营养餐,有益健康,但肯定满足不了口腹之欲。“肉星”们经常跟马东求情:“你跟他们说说,能不能今天加个菜。”马东是“肉星”之一,也是制作方米未传媒的CEO,最早提出要做一档减肥节目。
“你要是见过我们三个的照片,你就知道为什么我们做这档节目。”马东说的是米未传媒的三位创始人,马东、牟頔和刘煦。他们都体型偏胖,意见很快一致,减肥这件事,确实有很多辛酸和故事可以演绎。他们最初设计的方向,是信心满满地号召大家减肥。
后来,多次减肥的切身感受,使他们醒悟,问题的关键不是减肥时下的决心,而是在多长时间内找到减肥成果与愿意付出的代价的平衡。
“如果你减不到那儿,你会有失败感;但是如果你减过了那个数值,你可能付出的代价,是一个边际性的提高。”马东形容,大家可能会慢慢地找到那个平衡点。贾玲的激进减肥失败,就大致属于代价的“边际性提高”。
以科学为依据,平衡点很明确。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身体质量指数(BMI)大于等于25为超重,大于等于30为肥胖。但是,人面对的具体情况,自己的想法都更加复杂。马东对自己的宽容度,就比科学数值稍高一点。
“有时候你会说,今晚我必须得吃点、喝点,要不然人生没有意义了,或者至少今晚的人生没有意义了。这时候你就会放纵自己一点,到明天早上起来再后悔。”马东有自己的一套生活逻辑,“今天晚上做的也对,明天早上的后悔也对”。
节目具体要做成什么样,他们开始没想明白。米未传媒以制作娱乐节目著称,马东认为,人对娱乐的需求,像对“食色性也”的需求相仿,属于人的底层需求。
决心做节目的那段时间,马东在《三联生活周刊》上读到关于“运动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报道,看到中国社会的变迁。
“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是我们的经济水平,民众富足程度到一定程度后决定的,原来叫做‘挣钱不要命’,拿命换钱。”他发现,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的时候,人们对钱的饥渴远不如对健康的饥渴,其实也是一种平衡。
“做节目的人要跟社会呼吸,跟时代脉搏呼吸,大家在关心什么,你总还是跑不开这个东西。”马东打比方解释,“你决定明天出去钓鱼,总要先想想天气吧。
明天下大雨,你出去干嘛?”
是真人秀也是语言秀
等到节目正式开始策划,马东就插不上嘴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牟頔在这个节目开始就跟我谈心,说我在这个节目里面就是一个艺人,不要想太多,也不要管那么多,可以吗?我沉吟了一下,知道她说的话的分量,答应了她。”马东接受了牟頔的建议,决定不再越权,“所以,我就努力去做一个艺人”。
即便如此,大家正在屋里讨论节目,马东有时突然推开屋门,叮嘱一句:“你们千万不要设计关于舞蹈的环节。”大家回应“好,再见”,把他拒之门外。这种关照,却成了提醒。
“这么说,我们知道他讨厌跳舞。这种最真实的心理,作为导演和设置节目内容的人,其实是我们需要知道的。”叶璐回忆,大家知道这种最真实的想法后,就想要“刺激一下你”。第一期本来有其他设置,结果,跳舞部分被扩展成“尬舞”大赛,成为第一期的压轴游戏。
节目内容对马东严格保密;吴宗宪了解大体内容,节目组想当然地认为他跳舞没问题,就没提这码事。但是,吴宗宪起初不敢跳舞,后来克服重重困难,成为“舞王”,却成为第一期节目中最大的意外和看点。
“他在采访里告诉我们,他参加一些颁奖礼,就是扭几下,也都是最简单的扭法,但真正上场去跳一支完整的舞,他从内心还真的是抗拒的。”叶璐说,“在我们的预料范围之内,同时又出乎我们的预料,我觉得这就是真人秀最好玩的地方。”
包括《奇葩说》和《饭局的诱惑》,米未传媒的娱乐节目都以语言见长。“现在做这档真人秀,其实也是想要去探究一下,我们这种语言的交锋能不能走到棚外,不一定有现场的固定流程。”叶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拜拜啦肉肉》虽然以减肥的大主题去包装真人秀,但特长仍是语言。
真人秀中,每位艺人都各有人物设定,越令观众信服,它的感染力就越强。但是,人物设定往往难以事先就想得很清楚。“最好的人设,一定是节目进行中,自己推出来的,那是语境所产生的。”马东说。
第一期《拜拜啦肉肉》上线,最出彩的是吴宗宪和贾玲,以及主持人大王。在马东看来,吴宗宪和贾玲都是“机智”的人。“机智是幽默的最高境界。”马东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幽默是即时感的,此时此刻我们说了一件事,但是换另外一个场景,5分钟以后你重新说,就没意思了。所以它是一次性的,是即时性的,你可以把它叫做机智。”马东解释道。
马东还举出几位机智的人:侯宝林,有许多“现挂”的传说,即在表演时根据现场情况即兴创作;马季,生活中就非常机智;赵本山是“天生的艺术家,浑身上下每一个细胞都散发着恰到好处的分寸”,“捕捉周围环境、人物关系、安顿自己的人设和位置,以及找到话语之间的落差缝隙的那种能力,是无与伦比的”。
马东在手机里存了许多郭德纲的相声,听到全能背下来,再听都笑不出来了:“我在听分寸,他这有很多现场的分寸是让人舒服的。他符合一个听相声的人,他符合一个有幽默感的人的很多内心节奏,所以他毫无疑问是一个机智的人,也是一个相声天才。”
在许多机智的人身边成长的感觉,马东形容:“智商受碾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