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曲广宁 王彪 2016-10-24 08:39
高等教育一直是制约惠州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为了“补短板”,“十三五”期间,惠州提出构建“2(本科院校)+10(高职院校)+N(研究院或研究生院)”的发展战略规划。
据《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报道,博罗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起到表率作用,一个县拥有4所高校,包括2所已建好和2所签约落户的,此外还有正在洽谈和计划升格的高校,博罗将谋划建设大学小镇。吸引这些高校,靠的是什么?博罗县委书记江菊莲称,博罗拥有区位、交通、生态、文化等多重优势,这几年加大了招校引智力度。
培养技能人才成为惠州高等教育突破口
惠州大力发展教育,培育技能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具有长远目光。围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如能实现2020年惠州的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0万人,无疑是实现惠州“智造”的核动力。
我国受“学而优则仕”等观念束缚,技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登大雅之堂。高等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惠州的高等教育要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突破口,引导“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对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主流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惠州高等教育要与时俱进,讲好技能人才的“精彩故事”。具备爱岗敬业、勇于担当、坚持不懈、团结合作等精气神,方能养成优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如果什么都不会净想拿高工资,或者有了点技术就盲目跳槽,很难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工匠。
要构建优良的留人环境,政府还应完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健全能工巧匠的评价、使用、激励政策体系。在评选、奖励“最美工匠”的同时,惠州不妨搭建座谈会、报告会等渠道,匹配文艺创作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大城工匠走进工业区、企业,让工匠精神长久地得以传承。让技术蓝领不掉价,首先是教育的成功,更要有“春风化雨”般的引导。这正是惠州大学小镇的追求目标。(袁斗成)
“招校引智”重在“智为建用”
一座高校落地,不仅是对地域交通、生态、文化等综合优势的认可,也是对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再次促进,毕竟高校蕴含着巨大的人口经济与品牌文化效应。但高校落地的真正意义又不仅仅在此,更在于以高校之智、有智之才,不断推动城市创新发展、高效发展。打造地区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优势吸引诸多高校落地的博罗经验值得借鉴。但招校引智更在智为建用。如惠州市领导所强调的,要把高等教育打造成跨越发展战略支撑点,只有从引智到用智,才能最大化地发挥高校之智作用,从而撬动整个地区开创新的发展局面。
高校落地之后如何将高校建设发展融入地区建设发展,形成经济、文化等方面良性互动,如何将高校智慧、专业优势、创新人才有机对接地区产业发展,创出新的建设亮点、发展增长点等一系列问题,更加值得深思,也更加考验地区执政智慧与水平。城市发展,创新是动力,人才是支撑。而高校恰恰具有这两大优势,只有吸引高校落地、形成发展联动,高校人才培养才更有目标、社会价值才更为凸显,地区发展也才会产生化学效应、实现新的跨越。陈孝斌
“大学小镇”要做足“三个服务”
城市发展和高等教育是良性互动的关系。惠州城市的发展能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为大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供充足的资源条件。反过来,惠州市高等教育的繁荣又能够为惠州市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不过,在建设“大学小镇”过程中需要做好“三个服务”,才能真正发挥现代高等教育的作用。
一是要服务于惠州市的转型升级。当前,惠州市正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服务于城市转型升级的大局。因此,大学小镇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当前宜偏向专业化,重点培养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与惠州市支柱产业相符合的产业人才,同时注重逐步向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以及金融、物流、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发展。
二是要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惠州正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创新产业体系和创新人才队伍,这就需要“大学小镇”把创新基因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人才培养要服务于城市的创新驱动发展,构建起与城市创新产业布局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要服务于打造人才高地的任务。城市竞争最根本的要素还是人才资源,所以各大城市都在“抢人才”。人才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集聚在各高校,他们手中有技术、有专利有课题,企业有技术开发和减能增效需求,而高校就相当于“中介”,需要担负起人才与企业沟通与联系的桥梁。只有通过创设宽松的政策空间,让人才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才能留住人才,引得进来人才,进而打造人才高地。(程传波)
办好大学小镇需要“放”和“扶”结合
如果在招校引智中融入惠州元素,让自身产业发展与大学教育接轨,就可以让大学为自己培养更多的适用人才,一方面为自身区域带来更多人口红利,另一方面促进惠州产业升级转型。
因此,一是可以利用惠州的文化名人资源,通过公开征集和征求民间建议,将其名字命名一所地方大学,提高大学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提高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建设一所大学不光是有良好的硬件设施,更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文化、人才等。而将名人文化资源运用到地方高校,在无形中提升惠州的文化感染力和影响力,也使这些文化名人资源得到科学合理而巧妙的利用。也可以在惠州的大学中与惠州知名企业联合办学,定点培养人才;二是利用最接地气的惠州中医药地方文化,引入一所中医药大学,甚至可以选址在罗浮山,通过惠州中医药和中医药名人资源的资源价值和影响力以及惠州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促进惠州中医药产业实业的发展;三是政府可以对教学和学业成绩优异的大学师生,设立各类不同的奖、教学金,给予公开表彰奖励,对在教育研究、科技发明创造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师生,可以授予“惠州荣誉市民”称号,提升他们对惠州的认可度和归属感。(曹建明)
招校引智需要融入惠州元素
办好大学小镇,需要“放”和“扶”相结合,谋求共赢。
首先,高校要“放胆”办学,紧扣地方需求推进产学研融合,把高校发展和地方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比如,博罗高校要结合各自优势和特色,以服务新产业为突破口,择优扶持符合产业方向、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重点学科。特别是围绕博罗及惠州重点发展的产业,如中医药、电子工程、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等,做好学科规划、建设、调整,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要坚持开门办学,开门搞科研,支持行业、企业尤其是龙头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积极探索高校+研究院+企业等合作模式。
另一方面,政府要“扶”,合力支持在博罗高校发展,力促这些高校“做大做强”。每年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为推动博罗高校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双方通过共建高水平大学,全面提升博罗校区办学层次和水平,构建完整的高水平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国家级大型科学研究平台;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大力协助高校引进所需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拿出改革的勇气和智慧,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体制和机制上的改革,从而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具有博罗大学小镇特色的新路。(梁家毅)
栏目统筹:曲广宁 王彪
投稿邮箱:nfrbhzgc@126.com
评论交流QQ群:258349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