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万杰故里:逸老栖庵止,墓碑不留名

南方+  2016-10-21 18:57

逸老庵正门

【关键词】 

罗万杰  

罗万杰(1613—1680),字贞卿,号庸庵,晚号龙山樵夫,谥文节先生,明末清初揭阳蓝田都(今丰顺县汤南镇隆烟永丰村)人。罗万杰自幼聪颖,少负才名。15岁中秀才,当时与海阳人辜朝荐,揭阳人郭之奇、黄奇遇并称“四俊”,18岁中举人,22岁中甲戌科进士。官拜吏部员外郎。明永历三年(1649),被永历帝(桂王)征为右佥都御史。明朝彻底灭亡后,他隐居不仕,以逸老终。著有《瞻六堂集》。  

“潮州后七贤”  

潮汕地区昔时行政域名称潮州府,明末清初,潮州府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程乡(今梅州大半部分)、惠来、大埔、平远、澄海、普宁、镇平(今蕉岭)等11县,域内幅员辽阔,人文鼎盛。自唐宋以来,文化朝逐昌明,贤才代益增多。到了明代,从科举入仕晋升的贤士最盛。由唐代韩愈治潮时开办府学聘请本地乡贤赵德担任教授算起至明末清初,这些当地文化名人,被概括为“十相”“前八贤”“后八俊”“后七贤”“嘉靖四俊”等。其中,“后八俊”为翁万达、林大钦、郭之奇、黄奇道、萧端蒙、许国佐、罗万杰、林大春;“后七贤”为翁万达、林大钦、郭之奇、黄奇道、萧端蒙、许国佐、罗万杰。  

【问迹寻踪】 

丰顺县汤南镇是梅州的南大门,这里是潮客文化交融的地区。在汤南镇众多的古民居中,有一座300多年历史的建筑,这便是明末清初“潮州后七贤”之一罗万杰的归隐处——逸老庵。

罗万杰祖居地龙上古寨体量庞大,恍若城堡。

罗万杰祖居地龙上古寨体量庞大,恍若城堡。

岁月消磨了世人的记忆,罗万杰在今人心中的形象早已不及娱乐明星等来得真切,不过他高尚的精神品质和爱国爱乡的情怀是留给后人无穷的精神财富,通过“逸老庵”这个具体物象不断传扬。如今逸老庵已成为当地罗姓子孙的精神寄托之所。  

壮年遇国变 无奈隐家园  

丰顺县汤南镇是“豫章堂”罗姓子孙的聚居地。据史料记载,宋朝人罗安从福建莆田迁至揭阳蓝田都上阳里龙上乡(今汤南镇隆烟村)。历经九世繁衍后,罗家一脉棉川公举家迁至揭阳县学右,罗万杰在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出生在这里。罗万杰少负才名,21岁高中进士,24岁就当了京官。  

明崇祯十六年(1643),罗万杰接到母亲去世消息,匆匆南归丁忧。或许他未能料到,至此一别,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转变。翌年,李自成农民军攻陷京城,崇祯帝自缢,大明朝崩塌。此时,处于乱世变革中的罗万杰,选择执先主之旗奋起抵抗,他与郭之奇、何仕冡等结“陶社”,变卖家产,训练乡丁,在汤坑筑金鼎寨以抗清兵,意图保全一方。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广东全部陷落,罗万杰见大势已去,只好遣散兵卒,从此退隐闲居。  

隐居之际,他以诗留别部属道:“几年尘土混衣冠,大泽栖迟梦已闲。破釜昔曾闻项籍,夺铛今窃效陈抟。孤踪冷比飞鸿爪,去志迅同落涧湍。从此黄岐峰头月,清宵应各照团栾。”诗中表达了国亡家破的无奈心情,并试图把注意力转向自然山水,以获得心灵的解脱。  

关于罗万杰的归隐地,历来都有争论。学界普遍认为,罗万杰最初隐居于汤南镇隆烟村。在清朝初年,罗万杰回到祖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筑起了逸老庵。逸老庵原址是一座小寺庙,供奉着观音大士,并有一位住持名叫明度上人。罗万杰在逸老庵周围种植桂竹,前凿池塘,后为僧舍,他敝衣蔬食,以寄国亡家破之悲。在罗万杰流传的诗歌中有一首《除夕同明度上人逸老庵守岁》,其中写到“残年抱病隐园中,潦倒几忘岁月穷……闭户跏趺少俗语,辛盘聊与山僧同”。可见,罗万杰感亡国之痛后,以一种“出家”的方式表达对先朝的忠贞,他心境的悲凉,可见一斑。  

潮客交融地 古寨是祖居  

在丰顺县罗氏宗亲会常务理事长罗建芳的带领下,记者沿着村道前行,穿过一片密集的居民区,逸老庵就出现在人们眼前。抬眼望去,逸老庵跟许多潮客地区的建筑一样,大门前有一口水塘;正门门额上是名士许国初题写的“逸老庵”石匾,大门门联“逸情凌云志,老气壮山河”。逸老庵的门楼不大,整个建筑也仅有一个正门出入,是个典型的三进式四合院,由前殿、拜亭、后殿及两侧厢房组成。后殿放有菩萨像,在后殿门前有四根石柱,斑驳粗糙的质地仍旧能感受到它岁月的痕迹,这是整个逸老庵建筑中仅存的原来建筑构件。

四根圆石柱为逸老庵仅存的原有建筑构件

四根圆石柱为逸老庵仅存的原有建筑构件

记者发现,虽然逸老庵的建筑格局简单,但从它内在的细节能够看出与客家古民居有着明显的差别,体现了浓郁的潮州特色。罗建芳介绍,逸老庵是古代汉族民居中常见的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明清两季丰顺区域长期受揭阳管辖,深受潮州地区文化的影响,在建筑风格上可以看出不同。”罗建芳说,潮汕地区建筑的精美之处主要体现在梁架上雕刻的各类神兽,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都有,还有八仙过海等神话故事的图案,这些图案不仅雕绘精细,而且色彩鲜艳。

龙上古祠的天官匾

龙上古祠的天官匾

除了逸老庵,在汤南镇还有另一处古建筑,那是罗万杰的祖居地——龙上古寨。龙上古寨位于新埔园村,为汤南罗氏始祖罗安创建,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一座占地面积16373平方米的圆形城寨。 

龙上古寨内有三街六巷十二祠堂七十二合院,里面古迹众多,处处充满了厚重的文化色彩。其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的“罗氏宗祠”,是目前保护得最完整的建筑。宗祠中厅建筑斗拱承重,悬山式,两屋顶斜坡汇合处用龟形建筑,有深远的屋檐,以防御风雨,较完整地保存了明代潮客地区古建筑的艺术特点,里面的雕刻同样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古祠大门上清康熙甲子科举人罗万善手书“罗氏宗祠”古匾大气典雅。

龙上古祠的进士匾

龙上古祠的进士匾

古寨建成以来,人才辈出,共有文武进士3名、文武举人19名。罗万杰一家更是有“一门三进士,两协一天官”之美誉。  

高风存亮节 千载有余光  

从清顺治十年(1653)开始,罗万杰在逸老庵隐居了9年。近年,在罗姓族人的努力下,逸老庵按照建筑原貌重新修缮,这个占地只有770多平方米,历经300多年风雨沧桑的古建筑重新焕发神采,成为族人和后辈瞻仰怀念这位先贤的重要场所。乾隆年间沈德潜曾为罗万杰题“高风亮节”,虽然已经佚亡,但罗万杰的高风亮节已经深入人心。罗万杰的堂侄,清乾隆九年举人罗松枟曾有一首怀念罗万杰及逸老庵的诗《过逸老庵》:“夕阳停过棹,觅径到僧家。蛙噪一池水,风摇几树鸦。晴岚当袖翠,野竹拂阶斜。见说晚香好,重来就桂花。”  

清康熙元年(1662),罗万杰离开逸老庵前往大埔县湖寮双髻峰,栖于语石庵,与黄一渊处士扩建盘湖庵,并重新命名为“逃禅竹院”,亲题门联“盘湖非旧仍严正,大石虽顽也点头”。晚年罗万杰还结庐于揭阳岐山崇光岩,他与高衲谈禅,与樵夫话雨;他有时荷锄种植,有时咏诗见志。据说崇光岩原名松岗岩,由罗万杰将其更名,以明其崇敬崇祯帝,光复明朝之志。 

罗万杰归隐二十几年,一心向佛,但并非不问世事的遗民。现盘湖庵还保存有《盘湖庵创建佛殿并置僧田记略》碑记,落款为:赐进士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罗万杰薰沐拜撰。参与建庵者有翰林大学士李士淳、清总兵吴六奇、大埔知县陈其文、进士萧翱材等。此外,晚年的罗万杰为友人郭之奇撰写了墓志铭,还应揭阳县令张方圣之邀撰写了《重建揭阳县官署记》;撰写了寓意深长的《祭孙戒庵文》,借以说明自己在故国不保情况下隐居“出世”,遁迹于长林丰草之间的缘由。清末政治家丁日昌对罗万杰有恰如其分的赋诗评价,诗曰:“逃名逃世并逃形,长向峰头讲佛经。捧檄未随东郭去,移文懒向北山听。黍离歌罢怨肠断,鹤梦归来战血腥。几叠诗笺数行泪,可胜遗恨满新亭。”  

清康熙十九年(1680)罗万杰仙逝,享寿六十有八。葬于揭阳岐山之龙湫潭,遗命题碑“明龙山樵夫罗公之墓”。虽然没有像镇平举人林丹九从长潭一线天悬崖跃下那样,以决绝的方式拒绝臣服清朝,但墓碑不留名的举动,实际包含了罗万杰对故国沦亡的无言悲痛。  

【逸闻轶事】  

妙笔添字反讥清廷说客  

据说有一日,一位身穿清廷官服的说客来到逸老庵拜访罗万杰,刚好罗万杰去拜会僧友语山道人未归。来人不见罗万杰,却见庵内挂有不满清廷的题咏,大为反感,就到庵外菜地里摘了几片番薯叶,用叶汁写下一副对联“逸居无教则近,老而不死是为”。罗万杰归来看到对联,想起先贤曾说过:逸居无教则近兽,老而不死是为贼。来人隐去两句最后“兽”“贼”两字,是讥笑自己不效夷齐、郭之奇之死而留在山里贪生学道。罗万杰最后在上下两联中各添“佛”“仙”两字,改成 “逸居无教则近佛,老而不死是为仙”,阐明了自己归隐的宗旨。  

【专家视角】  

他的爱国怀乡精神 值得后人铭记  

罗万杰作为“潮州后七贤”之一,他的诗文及爱国爱乡、忧国忧民的思想在梅揭两地影响深远。他的传奇人生究竟给后人留下了什么?为此,记者采访了揭阳文史专家、丁日昌纪念馆馆长孙淑彦先生。  

记者(以下简称记):作为揭梅两地的先贤,罗万杰生于揭阳,葬于揭阳。如今罗万杰的墓地现状如何?  

孙淑彦(以下简称孙):清康熙十九年(1680)六月,罗万杰病逝。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冬十二月二十二日,罗万杰子嗣、师友葬罗于揭阳蓝田都经山龙湫潭(今属揭阳市揭东县缶灶河边)。门人翁如麟撰《明赐进士第大中丞罗庸庵先生墓铭》,墓铭为一盒二块配套,灰岗岩,今存于揭阳市博物馆。1963年,因平整耕地,罗万杰墓被毁。2002年9月,罗氏族人重修罗万杰墓于揭阳虎头山竣工。由孙淑彦书撰《明大中丞传》及《重修碑记》。  

记:罗万杰晚号“龙山樵夫”,墓碑上也用这个号,他取这个号有何用意?孙:甲申国变之后,散落在南方的朱明后裔,在遗臣们的拥戴下,各地有点武装力量的士绅,纷纷聚众保卫家园。潮梅在职的明朝文官如罗万杰、郭之奇、谢元忭、赖其肖、辜朝荐、何仕冡等等也一样,都举兵勤王,誓死与清军对抗。虽然最后这些上马作将军的书生或疆场殉难,以身报国;或隐居山林,遁荒海外,但莫不忠义奋发,志节皎然。  

罗万杰是这些“书生上马作将军”中的一员。他在复明无望后,选择了一条消极,但能保持晚节的道路:尽散诸勇健而痛哭入山隐居。罗万杰曾有诗曰:“野寺寒灯独卧处,关心一夜到梅花。”他不论在哪里,总会关注社会,关心民瘼。青灯佛卷的生活,使他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层的思考。如其族孙罗濬所说,罗万杰出家时才30多岁,如果想在新朝当官,“何求不获”?罗万杰自书碑文为“明龙山樵夫罗某之墓”,说明他至死“心存故国”。  

罗万杰是现实主义者,他隐居逃禅,是为了臣子之节;选择蒲团,不是为了某种信仰,而是为了平熨内心。罗万杰与李士淳同为明朝进士,两人同样抗清之心不变。事败,同样隐居山林,清廷屡荐起用,也同样坚辞不就。  

记:罗万杰的诗文、思想对潮客地区有何影响? 孙:同样是明末清初的士大夫,钱谦益 (牧斋)和罗万杰两人的思想和经历截然不同:钱在明亡后投靠新朝,郁郁不得志,总想以诗名传世;罗则与之相反,明亡后几次起兵勤王,后即隐居山林,新朝劝他出山就职,他婉言谢绝。他平时“所著诗文,半不存稿,盖不欲以诗人文人自待”,因此流传下来的诗文不多,200多首而已。生前他编过一本诗集,没有刊行。一直距离他弃世80多年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才由他的曾孙罗廷祥校录、玄孙罗桢侯编辑,刊印成《瞻六堂集》二卷。他的许多诗歌抒发的是心怀故国哀苦之声,这些诗都是从心坎中流出,能够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扉。  

虽然罗万杰不想以诗人自待,而他的创作态度非常认真。他那些悼人的散文,字里行间弘扬民族的正气和人间的正义,并以优美的词汇与读者沟通,达到“文以载道”的写作目的。故在谈到粤东古代诗歌时,总会提到罗万杰,提到他在诗词上的成就,特别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策划:张德祥  黄山松  

协调:张柏明  钟伟光 

统筹:刘奕宏 

撰文:罗诚浩  

版式:黄 艳

编辑 马吉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