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兵辉
2016-10-21 11:09
在进口葡萄酒市场发展的早期,“生产商不问渠道,运营商不管品牌”的厂商脱节现象一度较为常见。而随着从众式的消费退潮,全新的个人消费市场兴起,进口葡萄酒正逐渐走向品牌化,缺少品牌建设能力的中小进口商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酒企竞推进口葡萄酒大单品
(资料图片)
在完成一系列海外布局之后,葡萄酒企业张裕开始加快对进口葡萄酒市场的争夺。在10月19日举行的策略说明会上,张裕连推5款大单品品牌,启动进口酒大单品战略。
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年里,卡思黛乐与建发酒业为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生产商与运营商的良性互动提供了一个正面典范。10月18日,玛茜品牌的生产商法国卡思黛乐(CASTEL)集团,与中国市场运营商建发酒业,携手在福建厦门举办玛茜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十周年庆典。
据建发酒业总经理陈旭光透露,玛茜品牌进入中国不到一年就被市场接纳,2008年即成为国内法国进口葡萄酒的第一品牌。在过去的十年里,玛茜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累计销量超过3000万瓶,而其中2015年的销量则更是达到了400万瓶之多。
根据海关总署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15年度法国瓶装葡萄酒进口总量为1.66亿升,约可折算为2.21亿标准瓶。考虑到酒业界的合理库存比例,不难推算,玛茜品牌去年在终端销售市场上占有的总份额已经超过2%。自从进口葡萄酒市场结束2013-2014年的盘整期,重回增长轨道以来,在数以千计的浩大竞品阵容中,玛茜是第一个达到这一市占率水平的法国葡萄酒品牌。
“在进口葡萄酒行业里,法国酒曾被长期视为品牌集中度极低的市场领域。也正因如此,玛茜品牌所取得的这一业绩突破,足以引发不容忽视的‘黑天鹅效应’。”业内人士表示,这向业界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随着中国消费者群体的日渐成熟,进口葡萄酒市场已经开启了品牌集中化的“洗牌”进程,未来整个市场还将进一步向着大品牌和优势产品集中。
玛茜品牌在中国市场取得的成功,坚定了酒企推出葡萄酒大单品战略的信心。目前,包括张裕、中粮名庄荟在内,多家国内大酒商都在加速推进大单品战略。
进口葡萄酒迎来发展大单品好时机
(资料图片)
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国内进口葡萄酒增长迅速,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进口葡萄酒总量55.4万千升,同比增长45%;而今年1-8月,中国进口葡萄酒总量为41万千升,同比增长18%;进口金额总额为16亿美元,同比增长24%。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进口葡萄酒正是风口,但行业整体小而散,还没有超级大单品出现。不过,这也正是发展大单品的好时机。一方面,在葡萄酒厂家的业务模式中,大单品模式具有铺货广、销售快,便于消费者辨认购买的特点。在操作较为成熟的国家,大单品的收入一般会占到葡萄酒企业收入的五到七成。另一方面,在国内客户中,只有5%的人会去研究产区、品种、口感等技术性内容,其他95%的人群不会考虑这些,而后者正是大单品的目标客户。
陈旭光表示,卡思黛乐集团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许多葡萄酒消费者心目中,“卡思黛乐出品”就意味着产品品质的保证。这正是广大消费者选择信任玛茜品牌的重要原因。“玛茜十周年纪念酒取得很好的预售业绩,充分证明了玛茜品牌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也证明当前的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并不是一味地在寻求低价。”陈旭光说。
“从众式的消费在退潮,一个全新的‘个人消费市场’兴起在即。任何一个渠道节点,都要把目光投向最终消费者,建立起完备的消费者沟通能力和以消费者为最终导向的动销能力。”陈旭光说,产业链的终点不应该在任何一个分销商的库房或柜台,而是在消费者的餐桌上。
[记者 赵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