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故事:她开网店月入6000元!

连州发布  2016-10-20 17:49

湟川河畔,华灯初上

古城连州秋意渐浓。

尽管电视剧情激情演绎

但并没吸引坐在沙发上的黄雪梅的眼光

她的手指在手机上滑动着

忙着为下单的客户确认信息。

“开淘宝店3年多了,现在客户多了,每一笔订单都要好好经营。”她说。

近年来,

网购已然成为了一种方便快捷的生活习惯

电商成为连州人创业的一个新途径。

而随着新城区开发、城市道路建设为主的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实施,群众进城买房安居成为了大趋势。一批批美丽乡村的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众多群众更是在家门口组织开心地跳起了广场舞……

就业创业形势看好,人居环境的提升和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及腰包的鼓胀,提高了连州群众的幸福指数,绘就了新时期民福安居的新画卷。

“喜迎党代会 筑梦新连州”系列报道之3

“西瓜大王”黄世来

村里盖新楼进城又买房

黄世来和他新建的房子。

“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本领、乐在农家爽精神”,刚走进连州市星子镇赤塘上马石村,黄世来的新房子矗立在村前,显得特别醒目。提起黄世来,村民都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全村最勤奋的人。这座新房子花费20万元,都是黄世来夫妇靠种西瓜盖起来的。

皮肤黝黑,中等而敦实的身材,眼睛里透出庄稼人的朴实和亲近,这是黄世来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要种西瓜喊黄世来,西瓜出了问题喊黄世来,西瓜不甜喊黄世来……这位做过木匠,一生奔波于山野的汉子,如今是乡里乡外闻名遐迩的“西瓜大王”。

“黄世来对待西瓜比孩子还亲。”村民介绍说,为了提高西瓜的质量、探求何时授粉才能保证西瓜最纯正、甘甜的口感,黄世来只能一遍遍地实验哪个时间段授粉、坐果率最高,西瓜品质最好。用黄世来的话来说,西瓜浇水、追肥早了晚了都不行,关键火候就在一刹那,大有学问在里头。

连州渔民丰收。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如今,黄世来一种西瓜就二十多年。“今年单西瓜收入就有3万多元。”他说。除了在村里建了别墅,黄世来还在连州购买了商品房。

一个小小的西瓜,有着黄世来艰辛的足迹,更是承载着无数人的味蕾体验。上马石西瓜的历史,成为了黄世来人生的缩影,也成为了村民致富的榜样。

“粤北宝典”黄雪梅

在淡季月收入也有6000多元

黄雪梅夫妇为客户打包番薯。她开了4年淘宝店,客户越来越多,每月收入6000多元。   黄世康摄

从不会上网,到开淘宝店;从当初的不会识别土特产,到如今慧眼识珠;从摆地摊,到配送货物;从一两个客户,到十多个客户……这一系列的过程,黄雪梅经历了一个个艰难的转身,谈不上华丽,却也算成功。

“小时候就看到,农村有丰富优质的资源和特产,却多因‘养在深闺人不识’,如何销售出去才是关键。”2012年,不会上网的黄雪梅注册“粤北山之宝”淘宝店。为了学会拍照上网,她在弟弟的鼓励下,来到连州卫职校学习培训,她认为,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自己要珍惜这次培训机会。

培训回来后,下乡购买农产品,拍照、上传,有客户下单,然后包装配送。为了寻找好的货源,黄雪梅经常天还没亮就开着摩托车下乡收购,直到夜幕降临才回家,有时候还得加班打包到深夜。“想起来感觉未来一片光明,‘钱’途闪亮。”黄雪梅微笑着说,其实,现实并非一帆风顺。

“对每个客户都认真负责!这是我的经营理念。”她举例说,有一次,佛山某一酒店的韩老板看中了连州一农户养的大扇鸡,需要购买十多只,也许是农户喂养太饱的缘故,结果运下去以后,一只只先后死去。自己诚信经营,感觉是自己的货物没有给予客户优质的服务,主动地退还了2000多元。“如今,那家酒店一年多来,都由我配送连州原生态的食材。”

在连州农村,私家车随处可见。

黄雪梅不但对客户认真负责,对于农民朋友,也始终抱着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去年11月,她来到某乡镇收购桔子,当时看到样板很漂亮,果也甜,决定订购2000斤。可是到了当天下午,农民朋友摘下来的果与之前的样板相差甚远,她傻眼了,但看到他们一路的艰辛,善良的心一软,全部收购回来。农特产店老板拒收了,低价转卖给了水果档口,亏了1000多元。有一次在龙坪九耀水附近收购土鸡蛋,看到那位年纪长背又驼的阿婆,二话不说就将阿婆提出的价格提高了一元一个收购,回来倒贴包邮费给了客户。

10月14日,记者来到黄雪梅的仓库,她的丈夫黄雄强正忙碌着择选收购回来的1000多元番薯。他心疼自己的妻子说:“番薯这么重!一个女人难以承受。”他告诉记者,以前没什么客户,一个月也就2000多元的收入,如今客户较多,淡季每个月收入6000多元,水晶梨出来的时候,创收两万多元,人家笑她是“粤北宝典”。

“当初是希望家里人吃上健康原生态的土特产,后来觉得开网店能让更多的朋友品尝,这是幸福的事情。”问及初衷,黄雪梅笑了起来。如今她在市区清华园买了房,日子日渐滋润。

贫困户陈华清

产业发展实现“造血式”脱贫

星子镇联西村的陈华清两兄弟没有分家居住,一大家子共有11人。在帮扶工作开展前,两兄弟外出打工养家,但每月挣下来的零碎工资除却两人在外的开支再分摊下来便已杯水车薪,全家生活依然非常拮据。“那个时候一家子都挤在60、70平方米的泥砖房里,生活非常困难。”陈华清说。

建特种养殖基地助贫困户造血脱贫。马瑞摄

被确定为帮扶对象后,陈华清积极学习科学种植,租赁了100多亩田地,种植了12亩竹荪、30亩烤烟、10亩豆角、10亩芋头和30亩水稻,并计划马上栽种20亩菜心。现在,他家不仅新建了占地90多平方米、2层半的新楼,全家人均收入每月都可达2000多元。

“现在我们家想买啥就可以买啥,不再为没钱买而发愁。这样的生活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谈起扶贫工作给自己家带来的切实好处,陈华清忍不住一个劲“点赞”。

至2015年底,连州有劳动能力的全部5566户贫困户19914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37.7元,超过当年全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以上,实现100%脱贫。

在扶贫工作中,连州市通过“一村一品”、“一户一法”形式稳步推进贫困户产业脱贫。根据不同地方的优势资源和种植传统,连州市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打造了多条点线结合、特色鲜明的扶贫产业带,并积极培育特色专业村,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培育出了“蔬菜村”、“水果村”等一批专业村。

据统计,经过3年帮扶,目前连州各重点帮扶村共有主导产业66个,建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66个,产业发展为重点帮扶村创造经济效益4.8亿元。

而为了实现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有所居”的目标,连州市将安居工程和扶贫“双到”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至2015年底,连州市已全面完成57个重点帮扶村519户住房困难户危房改造任务,57个重点帮扶村共完成“两不具备”村庄搬迁257户,占总任务数的79.3%。

“广场仙子”甘海燕

腰包鼓了精神生活也“富裕”

淘宝店成为连州农村青年创业新途径。

走访西江镇,一些村寨除房屋美化、道路整洁外,还配备了群众活动广场、图书室、健身器材等公共服务设施,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而且改变了精神面貌、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

几年前,相比较车水马龙的城市旅游而言,西江的乡村旅游还略显冷清。这几年,随着美好乡村的建设,农村经济也在转型,乡村旅游成为农村产业转型发展的一个重头戏。

连州群众说,过去晚上也没啥娱乐,现在的农村交通好了,腰包鼓了,精神生活也富裕了,农村人同城里人一样,都是幸福满满。

豆地村乡村旅游就是最好的见证。“今年国庆期间,豆地村人山人海,外地游客来了不少。”今年35岁的妇女甘海燕说,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乡村旅游日益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西江镇的小广场上,每天晚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群众聚集在一起跳广场舞。“只要不是特别忙,我每天都来和姐妹们跳舞,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心情好。”甘海燕说,“跳舞不是城里人的专利,我们在乡下也能跳。”

如今,甘海燕在一家幼儿园执教,教小朋友跳跳舞成为家常便饭。她说,“过去晚上也没啥娱乐,现在的农村交通好了、环境美了,空气清新,腰包鼓了,精神生活也‘富裕’了,农村人同城里人一样,都是幸福满满。”

数说民富

连州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1年的15884元和7010元增加到2015年的20985元和10021元,年均增长9%和10%。曾亮超 摄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90.7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25.63 亿元,年均增长7.1%;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11年的5.5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2亿元,年均增长6.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1年的15884元和7010元增加到2015年的20985元和10021元,年均增长9%和10%。

经过三年帮扶,到2015年12月底,连州57个重点帮扶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4612万多元,其中帮扶到户资金4735万多元,为贫困村新办集体经济项目234个,启动村帮扶项目2207个,户帮扶项目63129个,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各级帮扶单位均如期全面完成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目标任务。

57个重点帮扶村中,有劳动能力的全部5566户贫困户19914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37.7元,超过当年全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以上,实现100%脱贫。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00%落实了政策保障措施,贫困村60岁以上的老人100%落实了新农合、新农保。

文图 南方日报连州视窗记者/黄世康 通讯员/陈志军

编辑 宋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