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佛山 新天地》时隔两年后登陆央视 这里彰显岭南文化魅力

南方日报  2016-10-20 12:41

16日,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冯璐乘广佛地铁来到岭南天地,除了感受到这里的岭南特色文化外,这次她更记住了《老佛山 新天地》里提到的急冻技术。

在10月13日至15日的央视纪录频道,反映佛山东华里片区变迁的三集纪录片《老佛山 新天地》上映,这部历时6年拍摄的纪录片在2014年首播,时隔两年多后再次登上央视,让岭南天地作为老城改造的范本而获全国性关注。

和纪录片首播时岭南天地一二期项目开放不久、各界对于项目的评价存在各种声音不同,经过几年的沉淀,如今岭南天地改造项目对于文物的成功保护基本达成了共识,给佛山老城活化带来的价值逐步显现,并成为佛山传统文化的重要地标。

一部纪录片让岭南天地走进全国视野

“三集我都看了,今天再来岭南天地感受完全不同。”一年多来,岭南天地都是冯璐与佛山老友聚会的首选场所,而这次再次来到这里,她对岭南天地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在10月13日至15日的央视纪录频道,反映佛山东华里片区变迁的三集纪录片《老佛山 新天地》上映,连续三天播放《留住记忆》《岭南狂想》《新的开始》。冯璐正是看到了《岭南狂想》一集中介绍,急冻技术将冷却设备装置在墙中间,利用水吸走空气中的热量,使人在户外得到清爽。“以往走在岭南天地觉得很舒适,没想到背后有这样的技术作支撑。”冯璐赞叹。

在纪录片中,来自广州的冯璐看到了技术对老城延伸新功能的作用,并得以亲身感受。而在千里之外的杭州,互联网公司员工张元丽看完纪录片大呼“想立刻飞奔来岭南”,“从前对佛山的印象停留在黄飞鸿和叶问,现在更多了一个令人向往的街区。”

张元丽表示,东华里作为广东现存最完整的清代城镇街道,以商贸、文化的方式得以重生,22个文物保护单位获得保存与适当利用,人们也有了休闲娱乐的去处,这样的做法值得许多大拆大建的城市学习借鉴。

事实上,《老佛山 新天地》这部纪录片不仅在央视引起关注,早在2013年底,这部纪录片就在网络流传,不少本地网民用“自豪”“骄傲”等词表达对老佛山改造的感受。同时,也有一些专业人士,通过网络关注着岭南天地的变迁。

在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攻读建筑系硕士的Jinwen因为朋友的推荐很早就在网络上看过这部纪录片。在他看在,历史街区与现代文化贸易的对接成为了国际趋势,目前这里游人如织,本地人多次前来游玩。

“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原住民说,生活方式在城市中不断演化进步,他们虽然怀旧,但是新一代对新生活有新的趋向,在社会进步与新一代需求的影响下,他搬家了。”Jinwen表示,“岭南天地现在获得欢迎,很大程度上就是它握准了现代元素和年轻一辈需求。”

四年前的预言正成为现实

“Ben Wood先生有一句话——也许现在还有很多人意识不到岭南天地会带给他们多大的变化,也许在十年后,这里会带给所有人巨大的变化的力量。”这是《老佛山 新天地》纪录片团队负责人喻峰在采访岭南天地总设计Ben Wood四年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事实上,在历时六年拍摄纪录片《老佛山 新天地》之后的这几年时间中,来自各行业的朋友希望来佛山看一看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时,喻峰都会亲自带他们前往岭南天地。大家目前的评价正不断印证着Ben Wood在四年前的预言。

由佛山电视台创作的《老佛山 新天地》纪录片历时六年拍摄,佛山电视台纪录片团队结合从2008年开始不断累积的旧城影像资料,多线铺开,团队辗转上海、东莞等多地进行采访,讲述了岭南天地的前身祖庙东华里片区的变迁,事实上,该片在2014年首播时就已经引发广泛关注。同时,该纪录片已经斩获了“中视协‘人文中国第三季—传承中国全国优秀记录片’评选一等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第二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奖电视纪录片一等奖等多个大奖。

喻峰告诉记者,基于央视纪录片频道与佛山电视台的合作基础,《老佛山 新天地》这部纪录片此次在央视纪录片频道面向全国观众播出,将佛山这样一个老城改造的故事在央视的平台上进行呈现和传播,讲述一个老城区的核心区域,是如何成为今天华南地区的文旅地标的,对于全中国的其他城市来讲,都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在重温这部纪录片的同时,喻峰还在微信上这样分享采访的细节和心得。他说:“还记得2012年拍摄佛山祖庙片区老城改造,要采访总设计Ben Wood,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其中列出了采访问题,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他的回信,认认真真以书面形式回答了问题,全文大约3000多字。一个月后,我们在上海新天地他的工作室见面,闲聊时我提到,‘您是唯一一位先以书面形式回答,然后再口述的受访者。’这位大师回答说,书面回答问题,能让我从不同角度来重新观察自己的设计,还有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地重新梳理的机会。”

在采访中,让喻峰印象深刻的是,当问到老城改造中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的边界在哪里时,他说,我们往往很容易掉进狭隘的保护概念,完全孤立地存留,就像在设计中很容易为了好看却忽视实用性一样。生活是现实的,我们每天都在转变,无论是城市还是居所。

“今天回过头来看,他在岭南天地的设计理念中,包含了对于生活态度的哲学思考,融入了对于人生哲学的感悟和体会。对于今天居住在钢筋水泥城市森林中的我们来说,旧城改造的理念启发了我们对于生活本身的新的感悟。”喻峰告诉记者,接下来,瑞安将如何操刀东华里的改造,将会是他们观察和关注的焦点。

改造平衡文物保护与商业开发

2013年底,当《老佛山 新天地》在网络上流传时,当时的岭南天地二期经过几年的封闭改造后开放不久。对于这个初次展新颜的旧改项目,人们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种认为岭南天地项目是老城改造的典范,在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为老城区注入了时尚和现代元素;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岭南天地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有所欠缺,原来的街区肌理没有得到传承。

佛山市石湾区文化局原副局长、文联常务副主席梁诗裕见证和参与了岭南天地改造项目的整个过程,经过几年时间沉淀,如今回过头来看,他认为现在基本能够对岭南天地作出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从目前的客观效果来看岭南天地的改造是成功的,这体现在对文物的保护上,通过改造对佛山老城区核心区进行了保护,22处文物单位基本保护下来并进行了激活,这点是可以肯定的,也基本可以作为共识。”

佛山市文广新局文物科原科长邓光民也表达了类似看法,他认为岭南天地在文物修缮和建筑加固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也花了很多心思,比如对嫁娶屋的活化利用,还有酒行会馆、黄祥华祖铺等文物单位邀请了原来的商家回来作为一种岭南文化的展示,这种把建筑硬件和原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结合的方式是岭南天地改造的一个亮点。

另外,从商业运营的角度看,他认为岭南天地也是一个成功的范本,“如今的岭南天地成为佛山一个重要地标,受到了游客的欢迎和好评,这种成功的背后有很多因素,包括项目运营方在经营管理上积累了的成功经验,对业态进行很好的布局,历史街区热在国内的兴起,还有交通区位等优势。”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何莽曾经以岭南天地作为样本专门考察调研过,他表示,岭南天地的活化在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都可以作为老街区改造的优秀典范。

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岭南天地模式相对拆迁量比较小,跟其他地方大拆大建不同,这种方式对地方原有文化的保护做得更到位;此外是对原住民的文化保护和生活习俗进行了保留,通过科学改造方式避免了大拆大建容易引起的社会矛盾;还有是对于新业态的引入比较精准,为老城发展注入了活力。”

■关注

岭南天地三期工程预计2020年开放

每当有老朋友从外地来佛山,邓光民都会带他们到岭南天地来逛,他认为这里是让外地朋友集中了解佛山历史文化很好的场所,“祖庙很多人都去过了,岭南天地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经过几年的运营,不仅佛山本地人对岭南天地的认同感越来越强,岭南天地对于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以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为例,岭南天地日均人流约8万人,50%为广州及珠三角周边的旅客。跟去年同期相比,客流上升了65%。

岭南天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剔除节假日因素,目前岭南天地的日均客流量也达到约4.5万人。人气的持续增长离不开在业态上的精准定位。据了解,岭南天地商业街区目前的业态规划中,餐饮占比约70%,零售占比约5%,娱乐休闲占比约20%,服务及其他占比约5%,重在以餐饮、零售为主的业态组合,并且自开业以来,阶段性的业态、品牌组合调整一直在持续,预计到2020年将完成一次大型的整合优化计划。

该负责人表示,在招商中尽量不重复引进业种,也希望项目更具备国际化水准;本土餐饮品牌也坚持选择有代表性、好形象、品牌美誉度好的租户,互惠互利。

和岭南天地结合传统文化元素不同,今年国庆正式营业的购物中心岭南站NOVA则以年轻、时尚及休闲为主要元素,对目前岭南天地商业街以餐饮为主的业态有更好的补充和完善。

前述负责人表示,岭南天地是街区型商业,主要以精品餐饮与文化旅游休闲为主;岭南站NOVA是集中式(盒子)商业,二者是通过天地路紧密相连的两个不同形态的商业体。岭南站NOVA开业后,通过导视引流、业态互补、停车优惠共享等措施拉动二者之间的人流。

除了目前已经开放的一二期工程外,尚未开放的岭南天地三期工程备受外界瞩目,据开发商介绍,三期工程的发展方向仍然在规划当中,预计于2020年正式开放。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孙景锋 阎锋 姚瑶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统筹:孙景锋

编辑 王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