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超2.4亿,家庭化迁移日益成为主流

南方+  2016-10-20 08:20

人口流动带来的诸如“刑事案件发案率提高”等社会问题也不必讳言,但它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也是空前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常常和困难同在。

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流动老人规模不断增长,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流动就呈现出非常活跃的状态。在城镇化迅速推进的背景下,有理由相信,未来一二十年,中国的流动人口规模仍将十分庞大。

留意一下近年来卫计委发布的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不难发现,从多年前开始,即使到了2016年,中国人口流动的一些大的趋势基本没有变化,如人口流出主要是从农业大省流出,人口始终是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吸附人口的能力一直呈上升势头。

但是在基本规律没有变化的前提下,近年来的人口流动却不乏一些新的特点。曾经,人们向经济发达区域流动是为了打工挣钱,所在的城市只是一个暂时的栖息地。近年的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则显示,新生代流动人口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他们进入城市并不仅仅满足于挣钱,而是对未来发展有更多期许,渴望融入城市。

这样的变化在报告中有清晰的展示。首先从迁移模式上观察,和人口流动大潮初始阶段青壮年务工者独自流动不同,近年来家庭化迁移日渐成为主流模式。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已婚新生代流动人口与全部核心家庭成员在流入地共同居住。其次,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一方面,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也在提高。调查披露,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居住平均时间超过3年以上的已超过半数,而半数以上接受调查的流动人口表示有今后在现居住地长期居留的意愿。

2016年的报告中特别提到,“流动老人规模不断增长,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这一数据可能有些出人意料,因为流动老人规模增长似乎不太符合人口流动的常规,但稍作细审不能看出,这其实正是流动人口居留稳定性提高的反映。报告中披露,“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为与子女团聚或自行异地养老的比例为25%。”而需要流动老人“照顾”的晚辈中当有不少刚刚在城市稳定下来,这一类老人的流动同样应属于家庭化迁移的一部分。

社会学家通常把人口的自由流动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自然结果,但人口流动带来的诸如“刑事案件发案率提高”等社会问题也不必讳言。而中国的特殊性尤在于,人口流动的规模过于庞大,同时流动人口向一些特定区域集中的趋势又十分显著,因此客观而论,在“中国流动人口增速居高不下”这样一个题目之下,给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答案当在情理之中。

由于人口始终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人们的一个担忧是那些人口净流出的地区会否因此陷入“人口逆差”乃至波及社会经济的运行。随着城镇化的提速和“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规划的提出,未来人口流动会更趋活跃,但为了扭转“特大城市为人多而发愁”、“中小城市为找人而发愁”的两极化现象,却不能不讲求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不能不需要城市在规划和发展中更加注重修炼内功。

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增强,其融入城市的愿望空前强烈,家庭化迁移日益成为主流,顺应这种趋势,包括户籍、社保、教育等公共政策及时调整当为应有之义。对一个城市来说,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让居住于其中的任何一分子产生疏离感,这是和谐乃至繁荣的根本。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标题】流动人口规模居高不下是挑战也是机遇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 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