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生要学会一门艺术技能 中山力推校园文化

南方日报 记者 高薇  2016-10-18 10:18

南方日报讯 (记者/高薇 通讯员/廖诚)10月18日,中山市在东区朗晴小学召开全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会,《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下简称《意见》)也正式下发。笔者获悉,中山计划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文化校园”创建活动,计划通过3至5年的努力,全市至少60%学校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20%以上的学校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

力争20%学校成为文化建设品牌校

近年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在社会建设中日趋重要。在此氛围下,学校文化建设成为了教育系统的热门话题。文化自觉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应如何找准着力点,如何能凸显学校特色,如何细化和操作等,成了当下学校文化建设亟待研究的课题。

走进南朗镇云衢小学,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808年的云衢书院,它曾是香山四大书院之一。学校每一园、每一景的建设努力体现“自主教育”的办学特色,再现“南朗与云衢书院”的历史文化。各班以学校文化为主线,设计富有个性的班级特色文化。特色班集体各具特色,如一(1)阳光诗文班、三(5)名人足迹班、四(4)德馨班等,学校连续五年蝉联中山市特色班集体荣誉。

学校还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了各类特色课程,如体艺课程、劳动实践课程、乡土教育课程、节日教育课程等。在劳动教育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生存教育课程。“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学期我们设立了两节烹饪课。在每节烹饪课中教师除了进行知识传授外,还重视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和对美食中包含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并融进感恩教育和快乐分享指导。”该校副校长阮连凤介绍说。

在中山,类似云衢小学这样有“文化特色”的学校并不少。据中山市教体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山市大力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去年,全市中小学校全面实现了“一校一章程”,中小学越来越聚焦学校文化历史的传承和学校文化特色的凝炼。坦洲林东小学构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叙事德育的“两学两建五融入”模式,荣获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案例。另外,全市还评选出了“特色班集体”600多个。

为了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山计划通过3至5年的努力,全市至少60%的学校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20%以上的学校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努力把每一所学校建设成为办学理念高端、校园环境优美、育人特色鲜明、艺术氛围活跃、文化底蕴深厚、管理制度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

所有学校需建三级家长委员会

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有优秀的校园文化,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长盛不衰的办学品牌。中山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山市中小学教育多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但学校普遍缺乏清晰科学的办学理念,这制约着中山教育的发展。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引领和推进中山教育高位发展的战略决策。

“抓住了校园文化建设,就抓住了教育内涵发展的根本,抓住了中山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上述负责人说,《意见》的出台便是为了更好的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对今后校园文化的发展目标和内容进行了明确。《意见》指出,学校要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智慧,要用文化元素装点校园各处,着力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在转角、道路、花园等处点缀怡人景致、布置休息设施、建成开放式书吧等,设计、命名要突出文化含义,方便师生交流、休闲、学习,着力“让每一个角落有寓意”。

《意见》还提出,要努力实现每个学生“学会一门艺术技能、擅长一项体育活动、获得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留下一件值得回忆的作品、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一项社区公益活动”的“六个一”目标;完善“学生一日常规”或“学生生活学习规范”等校本课程,开展养成教育,推动校园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观念、言谈举止之中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和情趣。

另外,所有学校都要建立班级、年级和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组织,制订工作章程和活动方案,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家委会工作有序开展。学校要充分发挥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组织开展研学活动、春游秋游、安全值日、文体活动、人文科技教育等活动的作用,拓展家长全方位参与学校工作空间,创新家校联动工作形式,增强家委会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编辑 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