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短评|非法捕鸟猖獗,执法部门该提高认知了

南方+  2016-10-16 12:12

一起严重的非法捕鸟行为最近备受媒体关注。国庆期间,护鸟志愿者在天津、唐山两地巡查共发现两大片非法捕鸟区域,累计拆除鸟网两万余米,解救活鸟近3000只,处理挂网死鸟5000余只,其中不少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万米非法捕鸟网”被媒体曝光后,天津多个部门联合开展清理整治非法捕猎、交易鸟类活动专项行动,在此次“严打”行动中,已有7人被刑拘。

媒体报道呈现的现场画面极为悲惨,满地都是死鸟,亦有不少鸟儿被挂在网上生命濒危。围网捕鸟现象近年屡禁不绝,“万米非法捕鸟网”之所以得以呈现在公众面前,主要还是因为环保志愿者的积极作为。除了天津、唐山,全国其他地方存在多少类似的现象,答案恐怕并不乐观。为何非法捕鸟现象如此猖獗?众所周知,非法捕鸟背后有一条复杂的利益链条,鸟儿被捕后,往往会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它们被激素催肥后,被层层转卖到餐桌上。所以过去有一种常见的分析,说食客群体是非法捕鸟现象猖獗的根本原因。

在执法层面,的确存在片面执法的现象,一般而言,非法捕鸟现象通常会受到打击,但买方市场受到的抑制则相对不足,一旦遭遇执法,只要不是国家保护动物,往往只是放飞了事。事实上,即便是对非法捕鸟行为的打击也很轻飘,据志愿者反映,他们平时向执法部门反映非法捕鸟现象,经常出现打多个部门电话但对方彼此推诿的状况,而在物流环节,诸多运输渠道也为贩鸟运输提供方便,运输野生动物在很多地方见怪不怪。

按照一般的分析,上述执法不严的现象很容易归咎于法律的缺失,事实恰好相反,法律针对保护野生动物有着严格的规定,而且不乏动真格的判决。典型的是“大学生掏鸟窝被判10年”,当初案件在舆论引发巨大的反响,很多人认为这个案件危害不大,甚至出现“人不如鸟”的质疑。而对此的回应往往提到国家在野生动物方面的相关规定,且往往会得出一个“公众对鸟类的保护认知不清”的结论,从法理层面看,这种分析有其依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案件不具备典型性,有法律依据并不意味着法律普遍得到实施,频繁发生的非法捕鸟现象,无疑就是最好的证明。

针对大学生掏鸟窝案,当时有评论认为,此案件“也许很多人还会觉得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这10年半真是够重了。从鸟的角度去想想,这次判决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命运转变”。如今,现实给出了残酷的回答。不知那位非法掏鸟窝的大学生如果看到此次非法捕鸟新闻,心里会作何感想,要知道那些被捕的鸟儿中,不少就属于“国家保护”的范畴。如果日常执法都得不到保障,因为掏鸟窝而被判刑的个体,恐怕多少会有执法不公的情绪。天空布满鸟网,插翅亦难飞翔,在非法捕鸟泛滥的今天,强调给民众普法意义已经不大,最应该提高认知的是那些执法部门。

【来源】南都社论


编辑 李珩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