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真相的爹妈蓝瘦香菇:过半家长不在孩子朋友圈

南方+ 记者 陶达嫔 陈芳庭  2016-10-13 19:10

近日,一份城市儿童网络安全研究报告显示,儿童数字化成长出现明显的低龄化倾向,且超五成家长没加孩子微信,超六成家长没有为孩子筛选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应用程序,家长在孩子网络行为安全监管上的缺失加剧了儿童在线风险的形成和发展。

该报告是国内首份城市儿童网络安全研究报告,由广州市少年宫牵头,联合全国18个主要城市青少年宫共同编写、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据悉,该份报告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科研课题成果,对20000多名3—14岁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了调研与分析,调查周期历时一年。

现在孩子究竟多爱上网?

九成孩子3岁就开始上网

现在的孩子究竟有多爱上网?报告显示,儿童在新媒介接触程度上非常高。青少年儿童的手机接触率为91.8%,平板电脑的接触率为83.4%,电脑的接触率为80.6%。更有四分之一(25.6%)的幼儿园儿童,周末玩电子媒介的平均时长超过60分钟。

而在初中(13—14岁)时期,青少年儿童不再只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和使用者,还成为传播者、创造者,数字化技能的很多方面都超过了他们的父母。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指出,当今青少年儿童在互联网使用上面临着多重风险。其中包括安全、健康、文明等方面问题。比如孩子的个人隐私没有受到保护,孩子长时间地使用网络也很容易造成对视力的影响,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另外,网络对骂、网络炫富等现象也开始蔓延到儿童群体,孩子在网络上也可能成为“施害者”。

线上亲子关系弱

过半家长没有成为孩子微信好友

大人们手机不离手,小孩也是“滑屏一代”,他们之间在网上的交流多吗?调研报告显示,在移动互联平台上的亲子关系方面,家长对儿童的影响较弱。约半数家长没有成为孩子的微信、QQ、微博好友。

“不同的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会对儿童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从整体样本的调查结果来看,现在父母在儿童使用新媒介的示范和引导方面做得很不够。”张海波说。

调研报告显示,在家庭教育方面对孩子的媒介教育缺失,超六成家长没有为孩子筛选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的应用程序;在超过七成的孩子们的印象中,爸妈在家里最喜欢玩手机,在家长示范方面没有成为孩子数字媒介行为习惯的好榜样。

张海波表示,除了父母的贴身指导和榜样力量,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和法律保护,是儿童在线安全的基础。据介绍,广东是全国首个将《媒介素养》纳入到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省份,读本包括媒介历史、媒介功能、学做好网民等内容,利用漫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媒介,中小学生参与制作网络安全教材,目前已经走进广东一百多间学校的课堂中。

支招:如何科学引导孩子网瘾?

网络“五步法”家长需掌握

家庭中的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如何实施?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科研规划课题《“儿童与媒介”——中国城市儿童媒介素养状况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与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为家长支招“五步法”:

一是把握一个原则:趋利避害,一方面要善用新媒介,另一方面要避免其不良影响,让孩子安全、健康、文明地使用新媒介;

二是区分把握好两个阶段:8岁前与8岁后。在小学中年级前与孩子建立规则,培养合理健康的媒介使用习惯;在小学中年级之后用沟通取代权威,让孩子开始承受责任,培养他们自主生活、选择和判断的能力;

三是关注三大问题:安全问题、成瘾问题、关系问题。安全问题,就是关注孩子可能在屏幕生活和网络世界中遭遇的风险和可能的伤害;成瘾问题,就是关注孩子无节制使用电子设备,对身心、学习、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关系问题,就是关注亲子关系和媒介关系,尽量让亲子关系大于媒介关系,及时引导孩子在网上趋利避害;

四是注意培养青少年四种能力:自控力、专注力、交往力和判断力。专注力和自控力是对内的,是要完善一个人自我的情绪管理,身心协调,意志品质的培养;交往力和判断力是对外的,是对人对事,对社会对信息的有效连接与互动。这四种能力相互关联,协调统一,构成一个完善人格基础之上“社会人”;

五是平时在家里要善用新媒介的五种功能,使之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帮手、生活的好助手、益智的好玩具、沟通的新渠道、表达自我和参与社会的好方式。

【校对】叶剑华

编辑 丁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