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记者 苏梓威 2016-10-12 08:36
葵涌基地材料生产车间的生产能力可达1.1万米/天,已初具规模。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10月1日,深圳光启领衔起草的国家标准《电磁超材料术语》正式实施。随着这份全球首个超材料领域国家标准的实施,光启11日首次对外开放了深圳葵涌空间材料中试基地(下称“葵涌基地”),即将放飞的临近空间商用平台“旅行者”2号验证版的囊体和已经在服役的智慧城市空间信息平台“云端”号囊体均在此加工生产完成。同日,光启还开放了坂田超材料基地,其在2012年7月正式投产全球首条超材料中试线,目前已平稳运行4年,具有年产10万平方米以上超材料板的生产能力。
记者了解到,葵涌基地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主要从事纤维复合材料、浮空器囊体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工作。光启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葵涌基地材料生产车间的生产能力可达1.1万米/天,已初具规模,材料已用于相关囊体产品的生产供应。
该负责人说,葵涌基地现有产品包括亮光铝类囊体材料、TPU类囊体材料、轻质耐候织物材料、多功能复合膜等。亮光铝囊体材料针对“旅行者”2号、超压球等产品供应;TPU类囊体材料可针对“云端”号、Cloud mini、太阳方舟等产品供应。
以即将放飞的“旅行者”2号验证版囊皮材料为例,虽然其厚度仅为0.18毫米,但因其寿命长、质量轻、强度高和耐候性好等特点,可保证“旅行者”2号验证版上升至离地20公里以上的临近空间时,经受住气压、紫外线及环境的变化。“用在‘云端’号和‘旅行者’2号上的囊皮材料是多层的,每一层的功能都不一样。囊皮材料的优点就在于,综合这么多功能后,依然材质轻、强度高。”上述负责人说。
“所有产品在交付前都需通过实验来确保可靠性,比如这款‘旅行者’号便正在进行透氦测试。”光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透氦测试可监测材料的密封性,防止氦气流失,“所有材料都会漏气,我们要做的,是通过试验来降低囊皮材料的透氦率,保证其放飞至临近空间过程中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