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严慧芳 2016-10-11 09:13
10月6日凌晨3时左右,“春雨医生”创始人、中国移动医疗行业开拓者张锐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年仅44岁。10月7日凌晨4时左右,山西科技报副总编辑张建伟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年仅46岁……“黄金周”长假后期,两起猝死事件在朋友圈刷了屏。正当盛年,生命戛然而止,令人唏嘘之余,也引发讨论:为何猝死事件多发于睡梦中,多伤于中年人?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吗?
“黎明前的黑暗”
“猝死”这个词近些年频频进入公众视野。今年6月,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下班途中在地铁站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身亡,年仅34岁。事件还引发是否该在地铁、机场等公共交通场所大规模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大讨论。
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发生猝死事件超过100万。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内科主任李桂明教授介绍,“猝死总体发病率变化不大,但确实有年轻化的趋势。”
猝死之所以让人感觉害怕,是因为大多数猝死者没有心脏病史,属于意想不到的死亡。在老百姓看来,就是“好端端一个人,说没就没了”。李桂明教授指出,猝死分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90%以上的猝死都是心源性猝死。猝死的发生也并非全无征兆,回顾性调查会发现,大多心源性猝死是因为冠心病导致的心肌梗塞、恶性心率失常等。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生、知名微信公号“急诊夜鹰”作者王西富指出,统计学表明35岁以上人群猝死的主因是心脏病发作,主要指的是冠心病严重心绞痛发作或者急性心肌梗死,其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造成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阻塞,极易诱发心脏猝死。
不少猝死事件发生在睡梦中,这悄悄到来的“死神”导致心脏骤停发生时,连抢救的机会也没有,令人不寒而栗。
李桂明教授指出,虽然猝死的机理目前医学界还不是十分清楚,但从统计来看,猝死容易发生在凌晨四五点、天亮之前,被称为“黎明前的黑暗”。中医认为,这一时期人体阴气最盛,人的机体功能低下,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心率减慢,也是睡觉最沉的时候,此时人体机能抑制太过,容易发生猝死。此外,白天也有两个容易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峰时段,一个是上午9-10点,一个是下午3-4点,这两个时段人体容易兴奋过头,内分泌等激素水平达到峰值,也容易导致猝死。
猝死的中年之殇
从近年来报道的数起猝死事件分析,死者大多是社会精英,正当盛年,事业有成,这些猝死事件也更能引发公众关注。
为什么猝死爱缠上中年人?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主治医生曾慧梅认为,一是高强度的工作量,导致这些人精神紧张,睡眠生活极其不规律,经常熬夜甚至通宵工作,导致体力过度透支;二是年轻人通常觉得自己的身体熬得住,长时间不做体检,对自身健康关注远远不够。
李桂明教授介绍,有研究显示,男性猝死发生率要远远高于女性,这跟男性要承受的生存压力更大有一定关系。“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生活压力过大,体力透支,心力交瘁,是这一人群易发猝死的主要原因。40-50岁是一个猝死高峰。年纪大了反而猝死率会下降,一方面跟身体耐受度有关,另一方面,老年人也比较注重身体调理。”此外,对自我要求过高、无形的压力也最易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
世界卫生组织将45-59岁的中年期称之为生命高危期。这一时期多数疾病高发,比如冠心病、脑卒中、癌症等,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而更令人心痛的是,越是年轻的心肌梗死患者,越容易诱发猝死。王西富医生指出,“越是年轻的患者,其心脏血管的供血越畅通无阻,当心脏病发作血管突发堵塞时,由于之前没什么侧枝循环建立,这种突发的大血管堵塞造成的危害越大越大,来势凶猛,就更容易诱发室颤猝死。而很多老人,长期冠心病心绞痛,建立了不少侧枝循环,多次心梗发作,却没有诱发室颤,避免了直接遭遇死神。”
精神的焦虑会诱发猝死吗?
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自己确实很焦虑,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睡前会担心资金链断裂了怎么办,早上又打起精神鼓励自己说,自己的产品解决了那么多人的痛苦,这么有价值,一定会拿到钱,只是缘分未到。精神上的压力很快反馈给身体,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他两边的鬓角全白了,从医多年的父亲跟他说,这是植物神经紊乱。”
曾慧梅医生指出,睡眠不好、烦躁、胸闷、心慌,如果没有器质性病变,都属于植物神经紊乱的表现,是焦虑障碍的一种表现形态。焦虑情绪确实会诱发心血管事件。“焦虑症的患者,往往会伴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体内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过大,这些激素使得人体心脏负荷增加,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外周阻力增加。交感神经兴奋,血管像一个通道,突然变得狭窄了,如果有一些栓子游离到大脑或心脏关键部位,就会诱发中风或心肌梗塞急性发作。”尤其是原本有心脏病的人群,更容易引起心力衰竭和心梗发作,猝死风险更高。
焦虑情绪其实已经成为诱发心脏疾病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因素。曾慧梅介绍,曾有调查发现,在一些大型综合医院心血管门诊就诊的病人,因胸闷、心痛、心率不齐等症状来看病,40%的人有焦虑情绪,还有百分之十几的人有抑郁情绪。“门诊也会看到一些‘惊恐发作’,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病人自诉有濒死的现象,伴发心率异常、血压升高、呼吸困难等症状,但在心脏科检查又发现没有器质性问题,可见生理和心理是相互作用的。”
有焦虑情绪的这类人通常属于A型性格,要强,追求完美,如果有一丝一毫不确定就会紧张、害怕、莫名担心,甚至出现睡眠障碍和体重变化。“慢性焦虑的人容易发生高血压,经常发脾气的人会发生应激性的心脏病甚至急性心肌梗塞出现猝死。因此,不仅仅要关注身体健康,情绪的健康也非常重要。”曾慧梅指出。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何方红也认为,长期持续的焦虑状态会引起失眠,同时全身各脏器无法得到休息调整,因此心脏要加倍做功,时间一长,心脏负担过重就容易出问题。“短时间的焦虑一般问题不大,而长时间的压力导致长期持续的焦虑,容易积劳成疾,心血管事件只是其中一个后果,消化道溃疡出血、癌症、精神疾病等都可能发生。”
如何预防猝死?
猝死防不胜防。不过,导致猝死的病因仍可以提前干预。专家指出,熬夜、工作压力大、情绪焦虑等都会引起内分泌环境紊乱,导致疲劳综合征,也容易形成心脏问题。预防猝死,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生活,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充足的睡眠时间,工作强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学会自我放松。此外,抽烟、酗酒和心脑血管事件均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要远离这些高危因素。
定期体检也非常必要。李桂明教授建议,工作压力比较大的白领,日常出现胸闷、憋气、喘气不顺等症状,要小心是冠心病前兆,最好尽早找心血管医生咨询。他推荐这类人最好做三个检查,一是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监测。这种监测并不需要在医院过夜,而是可以背着个小盒子照常上班、回家,动态心电图比常规心电图信息量大很多,也容易发现问题。第二是颈动脉彩超或心脏彩超,可以提前发现动脉斑块,进行及早干预治疗。第三是查血脂。血脂高的人,也容易发生动脉斑块,要引起关注。
猝死一旦发生,黄金抢救时间是4-6分钟。第一时间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提高抢救率。王西富医生指出,心脏病发作时,有以下这些不典型的预警信号容易被忽视,如长时间上腹痛甚至肩痛、牙痛等,要引起警惕。心脏病发作时,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或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要视自身情况而定,不清楚时可向急救人员电话咨询。具体操作方法可参考以下指南。
健康指南
如何识别心脏病发作的预警信号?
1.胸闷、胸部挤压痛、压迫感。
2.长时间的上腹痛(心梗却表现为上腹痛,是容易被忽略的)。
3.可放射至颈部、肩部、手臂、牙齿痛(口腔科医生经常是“受害者”)。
4.气短、呼吸困难(不要认为是自身劳累)。
5.头晕、昏厥(突如其来的类似症状,也要警惕)。
6.冷汗(皮肤湿冷,经常见到的心梗典型表现)。
7.恶心呕吐(无来由的消化道症状,却可能是心梗的预兆)。
心脏病发作,其胸痛症状持续往往超过15分钟,但部分患者可没有以上症状,部分患者在发作前数小时、数天可能有相关征兆。
急救锦囊
心脏病发作如何现场急救?
1.拨打急救电话。
2.安静休息,采取舒适体位,躺着或坐着。
3.不要自行驾车去医院;可由家人朋友在尽量减少活动的原则下开车送往医院。
4.如果没有阿司匹林过敏史或近期胃肠道出血等其他禁忌,可咀嚼并吞服300毫克阿司匹林。最好询问途中的急救人员,是否可服用阿司匹林。
5.测量血压,如果血压不低、心率不慢,没有青光眼及48小时内服用伟哥等药物,可咨询途中的急救人员,考虑含服1-2片硝酸甘油片。如无效,不要服用更多。
6.对心脏骤停者给予心肺复苏。
若遇到患者心脏病发作,继之失去反应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即为心脏骤停。应先呼叫120急救电话,并在急救人员指导下给予心肺复苏(从胸外按压开始,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
如果你没有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可以单纯给予患者胸外按压(每分钟100-120次),省略人工呼吸步骤。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如果附近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你应该快速取得AED,给无反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者贴上电极贴片,让AED分析患者是否有室颤。如为室颤,除颤器会自动充电,并建议你按下电击按钮,给患者除颤。
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急救方法是心肺复苏和除颤。两者联合将大大提高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
7.不要相信自我咳嗽急救或者自我拍打急救,那都是谣言。
【来源】南方日报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