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哪去了?这里分析了几大原因

我是公务员  2016-10-09 20:50

文|平川镇党委 张育维

断推进,但基层却呈现出干部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工作成效不明显等问题。笔者认为,制度完善是根本条件,环境氛围的营造是关键因素,只有从根本上改善,从关键处着手,才能调动起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为推动地方发展谋真招、鼓实劲、做实功、出实效。

激励机制走调变味打压干部积极性。干部评先评优,应看平时表现,结果却“因需而定”,谁需要进职称就给谁,让真正做实事、出实绩的同志逐渐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奖优罚劣不以个人表现为衡量标准,而以领导态度作为依据,缺乏了公平的竞争机制和干事环境,让能干者、愿干者、干成事者进取心不足、事业心不够,最终导致你好我好大家好、你闲我闲一起闲,能办的事办不了,办了的事办不好。

“比金子更珍贵的是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专业技术人员进级、公务员提拔使用,本应凭借能力和实绩,却变成了以上级领导的好恶和测评的票数,而埋头苦干的人,既不难取得领导的“欢心”,又很难得到较高的“票数”,只能看着别人“进步”,时间一长,“革命意志”衰退,进取精神减弱,走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这就需要我们的选人用人更加公平、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确保选出的人更加称职、更能胜任、更出成绩。

“制定政策的人不执行政策,执行政策的人左右不了政策”。这是基层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基层干部想当好公仆、想做出实事,但怎奈一些政策朝令夕改,一些措施不接地气,不是无法落实,就是落实后又突然更改,轻则导致前功尽弃,重则引发新的社会矛盾问题。严格按政策办无法落实,被冠以“不作为”的帽子;灵活处理又与政策有出入,成为“乱作为”的例子,可以说基层干部干得很费解、活得很纠结。因此,开展调研很重要,征求意见很必要,不能领导“拍脑袋”出主意,让办公室挖空心思“编政策”,只有依据充分、决策科学,让政策措施更接“底气”,基层落实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也才能受到广大群众的拍手称赞。

团结干事氛围仍是决定因素。团结干事我们提了很多年,但“干事”也许是有了,“团结”却仍是个问题。一把手“一言堂”改头换面重登大雅之堂,自己没主意,别人提的意见和建议听不进去;一些人心思没有用在“团结”和“干事”上,而是用在了“谋人”和“整人”上,你上树我拽脚,整完张三整李四;单位内部正气无法树立、力量难以凝聚,各自为政、各理其事,一盘散沙、一团乱局。只有一把手带好头,把团结摆在第一位,把干事当作人生追求,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才能把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力量汇聚起来,形成强大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付出和回报严重不成比例。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工作报酬较低、家庭负担加重、工作信息化程度日益加强等,很多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村干部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不愿干、不想干的情绪加重。要进一步落实政策向基层倾斜的举措,切实提高农村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小组长的报酬,让农村干部感受到付出物有所值;要处理好农村干部退职退休后的养老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在乡村工作,真正的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全心全意维护群众利益。

总而言之,政策层面、激励机制、干事环境、劳动保障、团结问题,是制约干部想不想干事、愿不愿干事、能不能成事的关键因素,只有着力加以解决,才能让基层干部全身心投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潮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编辑 洪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