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创新艰险,要有“爬北坡”的勇气

南方+  2016-10-06 08:20

打不掉“拦路虎”,创新就上不了发展的“快车道”。充分激活各领域的创新资源,还须进一步做好提升创新服务软环境的供给侧改革

  

文|吕晓勋

近段时间,深圳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每1平方公里土地上,有2.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中小型创新企业;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46.9%,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6.2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打开深圳的“创新地图”,不难发现,从研发出全球最轻薄、厚度仅0.01毫米的彩色柔性显示屏,到将基因科技成功应用于医学健康、农业育种、资源保存等领域,创新已成为这座城市的立足之本、动力之源。

深圳何以成为“创新之城”?“这里能够让我们在1公里之内找到任何想要的原材料,这是美国、欧洲和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做不到的,因为那里没有深圳的华强北(深圳著名电子一条街)。”一位外国创客的回答说明,创新不仅需要想法,有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布局、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支撑,更决定了一座城市的创新能力。不断补足产业链、技术链短板,完善包括合约执行在内的市场规则体系,才有可能真正激发每一个行业、企业的创新活力。

将目光转向千里之外的西南。短短2.4毫秒,铁轨旁一个貌不惊人的铁箱,对驶过高铁的相关数据做了3次实时精准识别。这种全新的识别技术,让人力成本得以大幅降低。但鲜有人知的是,当时铁路部门招标,技术发明公司没凑够招标保证金,全靠“科技金融信用贷款”政策解了燃眉之急。因为“体制机制运行、政策落实都足够快,该有的都有了”,在山城重庆,创新企业正“扎堆”成长,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有人曾将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比喻为“爬南坡”,道路平缓,征途漫长,但比较安全;将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比喻为“爬北坡”,比较艰险,但节省路程,经久积累会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放眼全国,类似深圳、重庆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并非个案。无论是东部地区注重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还是中西部地区走差异化和跨越式发展道路,进一步壮大区域特色经济和新兴产业,以创新驱动更长远的发展都是大家共同的选择。

北坡的难爬,最难的还不是路上的艰险,而是气候的不适。盘点各地,不少颇具针对性的政策连续出台,但实际效果并不能尽如人意。宣介国家政策,停留于“以文件落实文件”,有些文件甚至“锁在抽屉里”自行掌握;对于特殊人才有一次性补贴,然而要拿到补贴得跑上很多趟;政策性扶持资金、金融部门贷款习惯性倾向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很难拿到急需资金……打不掉“拦路虎”,创新就上不了发展的“快车道”。应当看到,实现创新驱动,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让前沿创新思维和先进科学技术,扩散和渗透到方方面面,以提高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无所作为。春种时适时扶持一把,夏忙时提供好各项服务,秋天才能收获累累硕果。”充分激活各领域的创新资源,还须进一步做好提升创新服务软环境的供给侧改革。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从北京中关村到武汉光谷,从四川成都到上海张江,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创新已是各地最鲜明的发展底色。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呵护好闪烁着创新智慧的“星星之火”,创新中国必将迎来更加明媚的发展春天。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创新要有“爬北坡”的勇气

编辑 南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