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卫生棉条广告中的那些“套路”有啥不一样?

南方+  2016-10-05 17:10

2016年夏天,中国大陆首家卫生棉条自主研发品牌“非秘”进入市场。相比传统的卫生巾,卫生棉条和月经杯等产品能令女性在月经期间有更多的活动自由,其中包括游泳、泡温泉等水中活动。2014年我以卫生棉条为选题完成论文时,大中华地区还仅有台湾的“凯娜”一家卫生棉条自主品牌;中国大陆本土棉条品牌的出现,将很有可能带动更多棉条品牌开拓大陆实体市场,降低棉条产品的价格,从而为女性提供更多更自由的经期选择。

尽管如今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较为方便地购买到卫生棉条产品,卫生棉条仍不是中国市场的主流,这与中国女性消费者对月经与身体的固有印象有很大关系。

一方面,月经被认为是“不可公开言说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傅园慧大方地向记者谈论自己的月经时,不少网友一脸黑人问号地惊叹“来那个”怎能公开讲;另一方面,女性被认为有责任在隐瞒自己月经事实的同时,还要在公众场合掩盖月经带来的“不洁”或疼痛,依然呈现出优雅的形象。

这些固有印象的产生,不仅是缺乏系统性教育的结果,也是现行女性卫生用品广告“套路”的产物。创可贴广告上可以出现红色的血迹,而卫生巾广告上的液体只能是蓝色的;“那几天”代替了本来就很隐晦的“生理期”或“大姨妈”,成了电视广告指代经期的标准用语。

“套路”不仅在于隐瞒,还在于虚假:荧屏上身着白色紧身小短裙的女生蹦蹦跳跳,电视机前裹着毯子敷着暖宝的女生忍受着小腹剧痛。可尽管电视机前的女生也知道荧屏上的女生不能代表全部真实,她依然可能会像看到充满马甲线的沙滩比基尼广告一样,潜意识中以广告所展示的标准检查自己的身体。同时,她也明白了男朋友每个月只懂得叫她“多喝热水”的原因——大众媒体的广告也是对所有人的性别教育,而卫生用品广告塑造的“完美月经形象”,令痛经的身体经验更加淡出主流话语讨论,也淡出了生理男性的感知范围。

应该承认,媒体广告中的“完美月经形象”,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十来年前,出现在女性卫生用品广告中的关键词还是“全方位保护”“温柔呵护”之类,广告中的主人公也较少参加户外活动;如今的卫生用品广告女主角们经常跑步跳舞、参加有挑战性的工作,商家也希望营造一种积极活泼的产品形象,迎合新时期女性群体的赋权需求。

然而没有变的是,“完美月经形象”是不接纳月经作为生理现象本身的,是不承认月经带来的惊诧、喜悦与痛苦的;如果今后出现在国内市场上的卫生棉条广告依然未能走出这一套路,整个社会对月经与经期女性身体的污名化就依然难以打破,女性消费者也就依然难以走出固有印象,探索经期身体自主的更多可能。

我们不妨看看国外的月经用品广告,或许能发现“套路”之外的新思路。

一家名为HelloFlo的公司,经营卫生棉条组合套装,按照定制的个人周期每月快递上门。在HelloFlo推广初潮预备套装的视频广告系列中,最先有初潮的小女孩成了夏令营中的“女王”,拿着能挤出液体的洋娃娃给营队中其他女生普及性知识,对于vagina(阴道)之类的词汇毫不避讳。

该系列的另一则广告中,还没有来月经的小女孩因为心血来潮假扮成熟而伪造月经,结果她的家人朋友为她精心筹备了一场“初月派对”,派对上有卫生巾和棉条形状的装饰,甚至还有子宫形状的大蛋糕;刚开始十分害羞的小女孩,通过这场派对认识并接纳了自己的身体,为将来的月经做好了身心准备。

高洁丝(Kotex)则别出心裁地在自己的广告中反讽月经用品的惯常宣传:一面请来不同年龄与身份的女性独白经期每一天的不同感受,一面对比着插播卫生巾与棉条广告中常见的旋转舞与白色紧身裙。

由于卫生棉条本身带有的身体解放特性,中国的卫生棉条广告将更有希望打破“完美月经形象”的套路,探索悦纳身体、直面经期与性的新思路。电商平台上,与其顺应处女情结地介绍“因为棉条不会损伤处女膜,所以处女也可放心使用”,不如解释处女膜(更合适的说法应为“阴道前膜”)的形状种类和功用,以说明它不仅本身就是有洞的,而且根本没那么重要;视频广告中,与其用蓝色液体与白裙子展示出千篇一律的优雅形象,不如回归女性的经历本身,还所有性别一个更接近真实的月经认知。

【文】岳昕(作者为北京大学大三学生)

【来源】南方周末,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编辑 张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