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木偶雕刻第三代传承人:喜怒哀乐都被木偶“操纵”

南方+ 记者 钟丽婷 邹卫  2016-10-01 10:44

叶寿春在制作木偶。

木偶雕刻传承人叶寿春和他的作品。

叶寿春的作品。

中国木偶戏始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元、明、清。古时称“傀儡戏”。

广东木偶戏大约在元代由闽西传入潮州。明、清两代,粤西的吴川、电白、高州、化州、廉江一带木偶戏相当兴盛,因此,人们称粤西地区是广东的“木偶之乡”。

1949年后,木偶戏艺术得到很大发展。1956年,广东省木偶剧团在广州创办,创造出有南国特色的木偶艺术。木偶造型各异,精雕细刻,栩栩如生。剧目创作主要有《芙蓉仙子》、《张羽煮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等。

广东木偶剧团的木偶艺术在国内、国际上享有盛名,曾获罗马尼亚国际木偶、傀儡戏联欢节银质奖章。

近年来,木偶制作工艺逐渐由木偶雕刻转为泥胎,操作起来方便,制作成本较低。

木偶剧团制作厂内,年轻的木偶制作师在给泥胎木偶“挑”双眼皮,用小小塑泥刀来回加泥、减泥调整。完成后的泥胎,用石膏翻模,贴纸,最后泥胎木偶成型。给木偶上装、加头饰之后,乍一看,与木头木偶完全一样。

敲敲打打木头大半辈子,退休20余年在家,83岁的叶寿春平时在家上下楼梯锻炼,或是逛下公园。不过最好消磨时间的,还是房间玻璃柜上的一排排木偶公仔:花旦、小生、老旦、大花面……凿、刀具等堆满工具箱,叶寿春把家里的阳台变成了一个小工作坊。

叶寿春面前是一块大木头半成品,未经打磨的木偶处处是刀印。他坐在长木凳上,拾起工具一刀接一刀,在木头上出力,专注投入,独具匠心。

“凿木的时候要出力,不敢做太长时间。时间一长,手痛。”八旬高龄,已经不能再像年轻时,投入到忘记疲劳。年轻时几天内就能完成一件木偶;现在雕刻木偶于叶寿春而言,更多是一种陪伴。

如今,叶寿春也知道,传统木偶雕刻越来越少人做,自己一直在坚持,代表的是一份对艺术的追求和执着。

第三代传承人

叶寿春出生于有“木偶之乡”之称的广东湛江地区,其太祖父叶绍青(叶四公仔)、祖父叶文芳在白银坡村以雕刻当地“白戏仔”戏偶和庙宇神像为生。所刻制的生旦净末丑极具行当特色,但又不落俗套,栩栩如生。

叶文芳是叶寿春的启蒙老师。自小跟着祖父学艺,所有的木偶被铺在床上,叶寿春每天的时间包括睡觉都是与木偶在一起。如此坚持,最终出师。

1957年,叶寿春随祖父叶文芳进入广东省木偶剧团后,祖孙俩随木偶戏的发展而锐意改革木偶的制作技法,对木偶全身各部位进行改进。先是把过去提线木偶“死手死脚”的制作方法改为活动关节,手能开合拿东西,腿亦改为模仿人腿的三个关节,走起路来潇洒大方。同时,一改传统木偶眼睛小的缺陷,栩栩如生的大眼睛,能让更多的观众领略人物的内心活动。

更加威水的是,叶文芳制作的一套“生、旦、净、末、丑”木偶传神逼真。“到现在,很多民间艺人都参照叶文芳的木偶来雕刻,包括学习他的制作工艺、制作流程。但是喜怒哀乐的情貌、性格无法百分百复制,行内人一看就可以确定哪个出自叶文芳之手。”对于祖父的手艺,叶寿春很骄傲。

1963年,叶文芳从艺50周年隆重纪念活动之时,被誉为广东著名木偶雕刻艺术家。

1975年,叶文芳去世,叶寿春成为了叶氏木偶雕刻世家第三代传承人。

老实本分,勤勤恳恳,心思都在木偶上。叶寿春评价自己的职业生涯,“叶氏几代人坚持做木偶,这也是观众对我们的期望。”

他一生的喜怒哀乐也被木偶“操纵”着。

叶寿春的木偶作品,传承家族木偶雕刻技艺和传统风格,其设计和雕刻的传统戏曲行当生旦净末丑木偶,富有装饰意趣,线条优美,人物的性格表现恰到好处。

1982年,叶寿春所雕刻的一组传统戏剧生旦净末丑木偶,除了保持先辈的雕刻特点外,在制作过程中还翻阅了大量戏曲书籍和古代绘画,从中学习。

嘴角上扬的花旦,鹅蛋脸,修长凤眼蛾眉,小而收敛的红菱嘴或樱桃嘴,喜悦溢于表情;双眼怒煞,眼带红筋,嘴角向下,两颗翻猪牙的大花面,金兀术的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经常年的钻研和改良,叶寿春的木偶作品逐渐形成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传统技艺。

此外,他制作的木偶,关节和机关设计极具创意。他改进了传统木偶眼细的缺陷,加大木偶的双眼,令木偶在更大的剧院演出时,就算远离舞台的观众都可清晰看到双眼似乎在滴溜溜地上下左右转动。通过眼睛,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现给观众,倍增木偶戏的魅力。

叶寿春还记得,祖父最早制作大花面翻猪牙的机关控制,是用两条绳子,两颗牙齿各一边,后来他加以改造,用一根竹子来控制牙齿。

木偶制作的全过程:选木料、制木坯、定五官、挖坯空、细雕刻、精打磨及颜料化妆、配装发饰等,一整套技艺。

面部较大面积的“平去刀”,五官小部位的“转角刀”,表现皱纹的“条纹刀”……刀刀见功力。“木偶雕刻必须要大刀大斧,即使凿错,也不会错得很离谱。画画基础和手工也必须兼备。”

木偶雕刻用的是粤西常见的白汁木,又称“剧木”,木材细纹。一般来说,刚砍下来的湿木易雕刻,但是也易爆裂。放置一年半载变干木后,木身不仅变重,雕刻的力度要更大。

有人帮叶寿春统计过,他前前后后制作了不止5000个木偶。叶寿春对此笑了笑,“哪有,年轻时一个木偶差不多要一个星期才整得出来。”

兴盛的时代

早期广东省木偶剧团成立时,多是粤西民间木偶剧团人员。

你可能想象不到,粤西地区当时的木偶戏又被称为“鬼仔戏”,有驱邪寓意。在春节、元宵节等特定节日里,由村民筹钱请木偶剧团到祠堂、庙口等地方,做“戏”给“鬼”看。

木偶戏是很多人心中温馨而久远的记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木偶戏是老少咸宜的“娱乐节目”,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艺人挑着装有表演道具的木偶箱,走村串巷,只需一小块空地就可以搭台演出。往往还没到开戏时间,就有观众“担凳”到现场占位。开演过程中,穆桂英、杨家将、三国演义等古装故事,被木偶背后的表演者用说唱的形式来传达,剧情跌宕起伏,观众看得十分投入。

一台传统木偶戏一般有7个人,部分人唱,部分人操作木偶。在空地上搭好台,傍晚五六点开演,往往一直演到深夜12点钟以后才结束。在那个连黑白电视机都没有的年代,观众们连看几个钟都觉得不过瘾,散场才离开。

民间木偶戏艺人出于生计做戏,资金受限,一套木偶可以“串演”多台戏。比如说,给同一个木偶分别戴上特定人物的头饰、服装等,就可以分演几个角色。

而在大城市的木偶表演,不仅有固定的舞台,还有灯光、音乐、布景等一系列道具设备。每排一个戏,都需要制作一套新的木偶。那个时代,木偶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山乡风云》等备受市民喜爱。

随着木偶戏的兴盛,木偶雕刻也极为繁忙。

叶寿春与木偶团的师傅们日夜赶做木偶,有时还要跟随剧团外出表演。有时演出途中木偶会坏掉,随团的木偶雕刻师傅可以随时维修。

“最火爆的时候,观众都拿不到票,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叶寿春印象很深刻,上世纪70年代后期,观众对木偶戏热烈欢迎。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录音机、电视机逐渐出现,大众娱乐节目变得丰富,“大家都看电视去了,几乎没有什么人看戏,剧团也是早早散场。”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木偶戏的发展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从以前的题材单一,开始变得多样化,除了杖头木偶,还有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等,风格不拘。

广东省木偶剧团也创作和排演了众多神话、现代木偶剧及儿童木偶剧,其中《芙蓉仙子》、《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哪吒闹海》等脍炙人口。最多时,一年有4 0 0多场演出。

时代在变,叶寿春的生活方式没变,木偶手艺仍在延续。他经常被家人嘲笑是个顽固“木偶人”,皆因不爱看电视,整天抱着木头。

未来的空间

几年前,叶寿春带着叶氏几代制作的10多件木偶亮相在匈牙利举行的《中国文化之窗》展览,一时间传为美谈。

一路见证民间“鬼仔戏”登上大雅之堂,叶寿春同时亲历了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也亲历了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将木偶戏的发展空间“压缩”。

转换观念,转攻儿童剧,近几年木偶剧迸发出了新的生机。

去年6月,《和丑小鸭一起过六一》等木偶戏在广州上演,众多家长带着孩子观看演出,现场气氛欢乐。

叶寿春认为,儿童剧是未来发展的空间,否则脱离市场需求,很难谈艺术发展。白雪公主、灰姑娘……这些都是小朋友最喜欢的童话人物,冲着故事就会来看演出,而且往往是一个小朋友带着四个大人来。目前,每逢周六周日,广东省木偶剧团都有这样的儿童剧演出。

“咦!木偶眼睛还会‘咕噜噜’转哦。”看木偶剧的小朋友,非常好奇小木偶身上的玄机。

装上活眼、活嘴,提高木偶的表现能力,可以增加木偶表演的趣味性和动作性。这个眼睛的机关如何装入厚重木头里?这就必须在木偶的头部相应位置用刀进行切割,挖空,装上机关,再以小木片制成用轴心固定的半圆小板作为“眼皮”,轴心另一端的小圆球作为“眼珠”。装两个半圆形用铁丝合串在一起,就产生“双眼皮”效果。加了机关的眼睛,操纵起来,木偶喜怒哀乐的表情更加丰富。而且眼睛的活动关节严密无缝,木偶只要闭上眼睛,就是用水泼,也难以渗入眼睛机关。

在广东省木偶剧团,叶寿春与叶世有这对父子搭档的故事在业内传为佳话。叶世有,叶寿春的长子,家族第四代传人,曾任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书记。两父子参与制作的优秀剧目有《三打白骨精》、《木偶奇遇记》等。

1974年,叶世有毕业后来到广州,随父亲加入了广东省木偶团。年轻时的叶世有一心想着继承祖业,早早就学会了制作木偶。“我来广州的时候,太公已经退休回乡下,他在乡下还在继续做木偶,再拿回广州。”

长期以来,叶世有与父亲两人致力于木偶雕刻文化传播工作。曾经,叶世有希望儿子能够像自己一样,接班成为家族第五代传人,可惜失败了。“自小就把小孩送去学画画,刻意培养,画得不错,后来上中学了,他还是选择了其他道路。”

1994年开始,叶寿春在广州市艺术学校为专业木偶制作班讲学,为“叶氏”传统木偶雕刻技艺培养接班人。这个木偶制作班的四个学生,毕业后全部进入广东省木偶剧团专职从事木偶制作。2003年,他们参加了《五羊传奇》的木偶道具制作,同年该剧获全国木偶皮影戏比赛“金奖”,木偶制作获“优秀制作奖”。2004年,他们获得舞台技师的资格。成为广东省木偶剧团生产制作的主力军。

其人

叶寿春

著名木偶雕刻师,广东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19 6 2年,将提线木偶的“死手死脚”改为活动关节。19 7 4年,制作传统木偶剧《向阳花》剧中主角“梁勇江”,以及“大婶”、“拾谷妹”的木偶,赴京参加全国木偶戏调演。

1977年,制作新编传统神话木偶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猪八戒”木偶,运用家传的制偶方法,将猪嘴做成可活动。说话时一拱一拱,把人物的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整出戏增添了许多亮点。

1979年,为香港新兴木偶剧团制作了“孙悟空”、“猪八戒”、“县官”等十几个木偶。黄荣灿先生称赞:“你的木偶不但是美,而且人物性格都非常突出,真是木偶精品。”

1995年,木雕作品《刘、关、张》参加广东国际艺术节,获铜奖。

2006年,为香港明日艺术教育机构制作两套12只白坯和12只彩绘共24只叶氏传统戏曲生、旦、净、末、丑、神怪木偶头,作为宣传中国传统木偶艺术的国际展览展品。

传承谱系

第一代:叶绍青 自学成才

第二代:叶文芳 家传 木偶雕刻家(叶绍青之子)

第三代:叶寿春 家传 主任舞台技师(叶文芳之孙)

第四代:叶世有 家传 主任舞台技师 后转为行政干部(叶寿春之子)

第五代:陈佑、柯永超、罗福林、程远 师承 舞台技师(叶寿春学生)

【策划】王海军 李艳 陈实 【统筹】许晓蕾 胡群芳 陈养凯

【主持】胡群芳 【采写】钟丽婷 【摄影】邹卫

【来源】南方都市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 麦宇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