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步行日|告别久坐、拒绝“葛优躺”,正确走路方法在这里

新华网微信号  2016-09-29 21:17

9月29日是世界步行日,

目的是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

别在失去后才懂得拥有时的珍贵!

来吧~

一起走进健康步行的世界!


能开车就不走路,有电梯绝不爬楼梯;

不在沙发看电视,就在床上玩手机;

好不容易爬个楼梯或者山,分分钟累到炸裂……

这样“平常”的生活方式似乎每日都在上演。

当我们感觉体力不支、身体已亮起“亚健康”红灯时,再想到突击跑步、上健身房、去游泳馆,身心俱疲有没有……

但就在我们身边,一直都有一种最简单、最廉价、最佳的运动方式——步行。

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研究机构均曾指出,走路是世界最佳运动之一,既简单易行,又强身健体,不论男女老少,什么时候开始这项运动都不晚。

步行的好处,写给久坐不动的你

活血

久坐,下肢静脉容易淤血,步行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健脑

步行会对大脑皮层造成一种单调而反复的刺激,使神经细胞得到充分休息,防治失眠;

强肺

步行能提高肺活量,有研究表明,每天至少步行3公里,能降低人们患呼吸疾病的风险;

促消化

饭后散步,腹部肌肉会对胃肠进行有效的“按摩”,改善消化。

常言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更有研究表明,晚饭后步行半小时对身体颇为有利。

你知道吗?有三类人不能盲目在饭后步行锻炼

胃病患者:

饭后步行会加重胃黏膜病变,导致胃溃疡患者病情加重,以及加重胃下垂;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饭后步行容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高低血压、糖尿病患者:

易造成脑部缺血,或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头晕等现象。

步行小数据 “三、五、七”原则

“三”:每次运动走3公里,30分钟以上;

“五”:一个星期最少运动五次;

“七”:运动要适量,年龄加上心跳等于170,这样最合适。

除了运动手环,各种“运动型”APP也层出不穷,通过现代智能手段了解自己每日步行的步数,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不能因为拼步数而忽略自己身体的状态,特别是肥胖或关节有疾患的人,走路时不可过度、频率不可太高,应警惕过量的负重步行加重关节软骨的磨损。

步行的强度 不同人群区别对待

对于体弱者,每小时走5公里最好;

对于失眠患者,可在晚上睡前散步,每分钟走80米左右,每次半小时;

对于办公室一族,最好能坚持“坐1小时后至少步行2分钟”原则。

步行能带来更佳的身体状态以及生活态度,然而,看似简单的步行如果用错了方式,不但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反倒是浪费时间,甚至会导致受伤。

走路的八大误区

1.低头含胸

这种方式最容易带来疲劳感。而且,含胸时肺部的舒展空间被"挤压",呼吸也会变得短促,容易影响心肺功能。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抬头挺胸,背部稍稍向后"收拢",这样可以防止肩颈背部出现疼痛。眼睛目视前方3—6米的地方,可以帮你有效避开障碍物。

2.步子太大

这种姿势走路,脚掌的缓冲力变差,对膝关节不好的人来说,会加重关节损伤。

日常走路,用自己最舒服的步幅即可;如果是健步走,步幅可稍微大一些,但以不影响脚着地为宜。

3.脚掌拖地

这种走姿缓冲较差,容易造成关节、肌肉、足弓的劳损。

4.不摆臂或摆臂幅度过大

走路时不摆臂,行走的平衡性就会受到影响,容易"顺拐",甚至摔倒;如果摆臂幅度过大,一则会影响速度,二则会导致上臂过于疲劳,甚至拉伤。

摆臂的正确姿势是,上臂自然下垂,走起来后,在身体两侧自然摆动,摆臂幅度在30—45度之间为宜。走得慢时摆臂幅度小;如果是快走,可以像跑步一样,双手握拳,手臂弯曲90度,稍微增加摆动幅度。

5.内外八字

外八字的成因与走路习惯有关,即移步时须左右移动重心,故而脚尖习惯向左右外撇。这样的走姿,既不舒服也不雅观。

正确方法是,行走时找到地上的一条直线(地砖或水泥缝),一脚先对好,脚尖脚跟对齐直线,另一脚与之保持平行,然后照此方向行走,慢慢就可以纠正错误的姿势了。

6.身体倾斜

不少人走路时身体站不正,会向前后或左右两侧歪斜。这样的姿势容易引起背痛,也影响走路的速度。要改变身体倾斜的行走惯性,通过仰卧起坐来加强腹部肌肉,有助于帮你站得更直。

7.选错鞋

不适合走路的鞋有以下几个特点:1.鞋底过薄,走路时会有硌脚的感觉;2.鞋底过厚、过重,走路时感觉腿特别"沉",或是落地时声音特别大;3.鞋帮过高,有些人穿着户外运动鞋走路,虽能对脚部提供充分保护,但过高的鞋帮不利于脚踝的灵活运动;4.鞋底过硬,鞋底无法弯曲来适应走路时脚底的"滚动"。

8.鞋子超龄服役

鞋子也像车胎一样,使用过久就要更换,否则缓冲和保护作用就会降低。最好的检查方法就是看看鞋底"花纹"的磨损情况,如果这些防滑的条纹几乎磨平,那就证明该换双新鞋了。

编辑 洪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