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记者 高薇 2016-09-27 10:05
每次看到老人工作,中山学院大三学生郑银凤都会无比心疼,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在台湾交流学习一学期后,她和同学黄梓灿创作了一部电影《念》。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失独老人的晚年生活。虽然只有3名演员,时长也不过6分钟,它却在刚刚落幕的第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获得二等奖。这也是广东省内唯一获奖的高校作品。
六分钟电影讲述失独老人之爱
在老旧的民房里,灯光灰暗,一对老夫妻在厨房里忙着洗菜做饭。饭菜上桌,老人将菜装进托盘,颤颤巍巍地走向儿子房间,不料途中饭菜洒出,老人不由得自责起来……这便是《念》的开头。
和很多老人一样,这对台湾老夫妻的生活同样平淡,对子女的爱没有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变化。每天买菜做饭、看报纸,三餐把饭菜送进儿子房间,起风的夜晚还不忘去给他盖被子。只是,电影里,那个被照顾的儿子一直没有出场。大家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他的同龄人——借宿者出现,谜底才得以揭开。
在一个暴雨的晚上,一个陌生男青年敲开老人的家门,请求借宿一晚。最初,他们拒绝了他。他苦苦请求后,他们最终同意他留宿,要求是“不可打扰他们儿子的休息”。待男青年洗漱完毕后,碰上了男主人去给儿子盖被子。顺着半掩的门看进去,床上只有被子并没有人,但床头上放着一张年轻人的黑白遗照……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全部不过6分钟,没有配乐、没有旁白,却让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失独之爱原来这么重,也这么痛。
“思念是一种很微妙的情感,一旦思念过度,也会成为一种病。”导演郑银凤称,希望通过该片告诉大家,“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要尽量抽点时间陪陪长辈。给父母再多的钱,也抵不过回去看他们一面。”
从台湾取经创作贴近生活作品
创作这部电影时,郑银凤感触很多。她说:“每次回家,都发现父母双鬓上的白发、眼角的皱纹在不断增多。出门在外,总看到有老人在工作,这时常不由自主地想起父母,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2015年,她和同学黄梓灿一同前往台湾亚洲大学交流学习。在那里,体验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决定创作一部反映老年人生活的作品。“上个世纪,受独生政策影响,中国的失独老人很多,他们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晚年生活过得十分清苦。我们希望制作一个短片,让社会来关注这个群体。”黄梓灿说。
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台湾大学的老师林家安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林老师让我们明白要做出一个好的作品,需要很多前期准备,只有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的作品,才会被大众所理解、所接受。”
为了作品能够顺利完成,他们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原以为最难解决的是找演员,没想到这并不是问题。“一位小伙伴的爷爷奶奶自愿参与拍摄,而且非常积极热情。”郑银凤说,在拍摄时,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他们费了不少功夫。比如,下暴雨的场景,为了不使用后期特效,他们选择了“人工造雨”,一位队友提着一桶水爬到房梁上,用勺子一点一点地往楼下浇水。“很辛苦,但小伙伴很认真,节奏把握得很好。”如今回忆拍摄的过程,他们还十分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