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日报公众号 2016-09-26 22:44
最近几天,一则题为
『司雁人《客家研究简史》十大亮点』
的微信推文
霸占了好多河源人的朋友圈
▼
司雁人是谁?
《河源客家简史》是本什么书?
▼
司雁人,祖籍山东,长于黑龙江;上世纪90年代初,从白山黑水之间来到位于岭南的河源,现供职于河源日报社。
河源是纯客家地区,与司雁人的故乡山东和他的成长地东北相比,风土人情 迥异,这让他感到很新奇。
经过多年的阅读、思考、走访和笔耕,司雁人写出了一本大部头学术著作:《河源客家简史》,由在学术界有良好口碑的中华书局出版。
▼
《河源客家简史》,共70万字、80多幅图片,近700页。分两大部分,一是河源各姓氏及分支简史,一是客家研究。
这本著作全面挖掘了河源109姓237支得姓始祖、迁徙途径、定居时间、分居衍派、起造屋宇、俊秀人物,集客家研究之大成而又自成一说,为读者打开了窥视河源姓氏发展史及人文历史的窗口,是深入研究河源姓氏历史、了解河源历史不可多得的作品。
其客家研究部分与众不同的是,重视了王阳明留下的反映客家大本营社会状况、居民构成的史料研究。
这70万字的大部头论著,
是怎样写出来的?
河源城流传“先有曹古莫,后有河源城”“先有曹古莫,后有邹黎谭”的说法,但一直没人能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司雁人决心查清河源每一个姓氏及分支的来龙去脉。十多年来,他调查了河源 (主要是老河源县)109个姓氏237家 (支)的迁徙繁衍情况。
从各家族谱中,司雁人剔除与河源无关的部分,选择较可靠的河源开基祖历史信息,从中观察这些族姓支派向河源移殖的时间、起讫地、迁移原因、身份职业等情况,并从中发现某些规律。
自罗香林以来,所有客家研究没人能跳出其框架,一般认为客家人是因为战乱迁徙形成的。司雁人在走访河源各姓老人和翻阅族谱中发现,客家人应是“逋赋避役”中形成的。
“罗香林的研究,用了客家姓氏28种,陈支平 (客家文化学者,曾著《客家源流新论》等)的研究用了56种,我则用了109姓的237支,且基本集中在河源一县范围内。”司雁人介绍。
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河源县共有姓氏82个,其中单姓81个,复姓1个。司雁人的调查,已是尽可能地穷尽了这个古县现存的所有客家姓氏宗支。
“我是从一个一个样本做起,最后得出逻辑的观点。”司雁人说。
《河源客家研究》 十大亮点
1、“客家”之称发端之精细研究。
2、“客家”之称文献定义之提炼(康熙二十六年(1687)《永安县次志》:“民多贫,散佚逋赋……名曰客家。”)
3、“逋赋避役”之客家新说。
4、客家人、客家研究认知“倒三浪”理论(河源——梅州——闽西——赣州)。
5、王阳明文献记载之“客家”在客家研究中全方位引入。
6、全取样本之区域田野调查、数理统计之归纳溯源、已有成果之全面爬梳等研究方法。
7、客家“乱民”向“良民”转变环节之研究。
8、“客家先民”与“现代客家”分野之界定。
9、“回到中原”寻找徐旭曾所说准确方位之思路。
10、发现100多种客家话与山东方言相同及其规律,以及以此为论据的客家方言创生境况之描述。
《河源客家简史》面世,引起广泛关注。河源市李焘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明华说:“《河源客家简史》人口结构、迁入路径都清楚。深山民众,大多因避战乱或逃避税赋,或作奸犯科而遁入山区,这都是事实。客家既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但也不能对糟粕视而不见,这不是史学研究的态度。”
李明华表示:“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会有不同的争论,百家争鸣也是好事。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对地方史的认识基本符合史实,不少观点我个人认同,因为有大量的史据和田间调查数据支撑。道出史实,可任由人评说。”
《河源客家简史》是司雁人 来河源后写的第七本著作,前六本是:《公廉定律》《学宫时代》《阳明境界》《八百年苏家围》《司家门里》《文天祥在河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