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日报 记者 邢映纯 蔡蔓红 2016-09-23 11:28
许多人的一天从早餐开始,卖“油遭果”老赖夫妇的一天,则在人们的早餐之前。
对于地道的潮州人来说,油条和“油遭果”是完全不同的两样东西。油条块头大,是全国性的,或者说更具北方味。“油遭果”是油条的缩小版,那种小巧玲珑所透出的紧致,更合乎潮州人的品味。
▲刚上锅的“油遭果”金黄酥脆,十分诱人。
“油遭果”实际应称油炸果,或北方所说的油炸鬼,但潮人一般不这样说,我想,“遭”的发音更轻,听起来比“炸”更温柔一点。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潮州人的矫情。
6 点15分,老赖推着他的小推车穿过家门口的小巷,来到柳衙巷头原新华书店仓库楼下。他做“油遭果”已有20年,此前一直在牌坊街摆摊,搬到这也有近10个年头。
▲邻家男孩是吃着赖伯的“油遭果”长大的。
开火,下油,把发酵好的面糊,撒上些面粉,搓成一尺来长的细条,用手轻轻拍平,然后,用一块巴掌大的锃亮小铁板,把它切成食指指宽的小块,一手靠近油锅边感受油温,火候刚好,便将每两片小面块黏合,依序扔进暗暗冒着热气的油锅里。一气呵成,且是单手完成。
▲面粉和入适量的水、食盐、酵母后,经过一夜的发酵,成了粘稠的面糊。
▲将撒上面粉的面糊搓成长条,用手指有节奏地弹拍均匀,再切成小块。
老伴负责用长筷子将油条翻转、捞起、沥干。油用的是菜油,面片发酵的时间刚刚好,也不粘锅。“瞧,我们沥出的这油,仍是清亮的。”这种品质是老赖妻子很引以为荣的。6点25分,第一锅“油遭果”金灿灿地出炉了,第一位顾客也已来了,这是来晨练并买菜的廖姨,每隔十天半月会来“交关”一次。1元8个,两块钱的“油遭果”,这是他们一家早餐的杂咸。
▲油温合适时将两片小面块黏合放进油锅开炸。
廖姨前脚刚走,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伯走了过来,买了2块钱,说是配茶吃。他吃这家“油遭果”已有多年,喜欢它入口的那种香、酥,内部的饱满,外酥里嫩的感觉。隔一会,又一位长头发的女士停下摩托走了过来,她说,自己住在新城区,听人讲这家“油遭果”不错,特地来买去尝尝。
老赖甚少言笑,妻子比他随和一点,但话也不多,问一句答一句。她只告诉我们,老赖是20年前下岗时,为了谋生,向人学做“油遭果”的。一个小“油遭果”摊子,就这样养活起一家人。面粉是要昨天晚上就开始筛好,加上水、秤好盐,让其发酵。因为工序繁琐,赚的钱又不多,兼之不少人的早餐已被牛奶面包所代替,现如今古城做这种传统“油遭果”的摊档已越来越少。因而不少吃着“油遭果”长大的人,常会不计路途遥远开车来买一点回家尝尝。问起老赖妻子她家的“油遭果”为什么生意这么好,她笑笑说:“我们没加什么香料哩,仅面粉和盐而已。就是大家认可吧。”干净、简单、朴素,显然是多数古城人喜欢老赖家“油遭果”的原因。
▲老赖的“油遭果”有不少粉丝,有时候还得排队购买。
二十年,物价大都飞涨,但老赖的“油遭果”价格却涨得很小,仅由原一元10条缩减为8条,连不少顾客都称这是 “最便酥俭的美味”。问老赖妻子为何不卖“贵点”,她仍旧笑笑说,日子过得下去就好。
顾客渐渐多起来,甚至有四五人在排队,也不急,边等边和老赖夫妇聊天,谈天气,谈蒜头的价格,谈谁家孙女上大学了。一个穿着黄色背心短裤虎头虎脑的小孩来了,“伯伯,我买一块钱‘油遭果’”。征得其他顾客同意,老赖妻子先把新出炉的卖给他。小孩接过,晃晃荡荡地朝巷尾走去,又拐入附近一小巷中。
▲买到“油遭果”的男孩晃晃荡荡地回家去了。
随着“油遭果”、酱油和白粥一起摆上餐桌,古城人的一天开始了。
▲“油遭果”下白糜,是潮州人喜爱的早餐模式。
【原标题】最是寻常“油遭果”
【来源】潮州日报
【作者】余育闺
【图】黄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