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要笈|真正的难度,不在舍与就,而在明辨大与小

南方+  2016-09-21 15:36

文|邵悲作者系专业旅游策划人)

说起小、大,中华文明有着丰富的积淀。因小失大、没大没小、大同小异、小巫见大巫……蒙童都随手可拈。徜徉于大小之间,时人对于“大”“小”两者的抉择、纠结、取舍也绵延千年。唯“舍小就大”四字颠扑不破。

于弈道之中,盛唐围棋国手王积薪所作《围棋十诀》之一诀是“舍小就大”。这是对弈的价值观、行棋的方法论。

每走一步,每落一子,或尖或提或点眼,都将价值量化为“数目”,或占实地,或取厚势,直至赢得胜利。果断舍弃小,方可成就大。

《世说新语笺疏》描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成为中国人道德启蒙的必读故事。孔融四岁时分梨已知“小儿,法当取小者”,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们吃。

看似舍大梨而取小梨,事实上,孔融是舍弃了食欲之“小”利,取了谦恭敬让的“大”义,而这一让成就了他成为中华民族千年道德楷模之“大”——看似舍大取小,实则舍“小利”而取“大义”。

如此看来,大小之辩,要经过“义”与“利”的框架之下进行衡量。孰大孰小,以“义利”的准绳进行衡量,往往有全然不同的体悟和结论。

今有“大学生村官”,舍弃大城市,奔赴小村庄,事实上“舍”了留在大都市生活、工作的青春之歌,“就”了熟悉基层、心贴群众、了解国情、丰富经验。细品之下,竟也是“义”“利”之辩。

“舍小就大”,释义不难,取其“意”却难如上青天。其真正的难度,不在舍与就,而在明辨大与小。

什么是小?什么又是大?是以形态论大小?或以形势论大小?恐怕是当局者迷,旁观者也是难以清明。非大智慧者难以把握,我党历史早有明证。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当时的中共中央错误估计形势,以攻占大城市目标,导致损失惨重。幸得毛泽东明晰透视地理空间之形态大小,明辨历史格局之形势大小,果断挥师井冈山,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得了全国的胜利。

有趣的是,“大”“小”之势,又随时而迁。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整整十九年之后,1946年4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东北民主联军在辽北省(今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各一部)四平地区抗击国民党军进攻,进行了一次被称为“东方马德里”的城市防御战役。

彼时,东北民主联军坚守四平一个月,抗击国民党军十个师的猛烈进攻,致使国民党军占领四平街的原计划被迫推迟47天。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史政局编的《绥靖第一年重要战役提要》关于“进攻四平街作战检讨”中说:“虽获得四平最后决战之胜利,然已迁延两月以上之时间,使敌得从容脱离战场,未能将敌主力彻底击破,贻尔后东北剿共军事以无穷之后患。”

一时取农村包围城市,一时不惜重兵坚守四平城,可谓“时移势变,大小不同”。战场如棋局,风云瞬息万变,大小之间的“舍”与“就”自然不同。

“舍小就大”,阐述了对弈棋理,又揭示了兵家权谋,更指明为政之道。如何知“大小”、辨“义利”、断“舍就”且能够成功运用“舍小就大”于做人为政?中国传统文化早已给出答案。儒家有儒家的倡导,兵家有兵家的论述,笔者唯推崇的是老子《道德经》的观点:“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名局

围棋十诀第六诀:舍小就大

2016年1月,第十届三星杯半决赛罗洗河执白胜崔哲瀚的一局中,崔哲瀚所下的21扳出充分体现了崔哲瀚优秀的大局观,为黑棋赢得了一定的主动权,是舍小就大的好棋。

21落下之后,双方都已经没有其他选择,当白棋28拐、30扳的时候,黑棋的31断、35冲优势此局部的妙手,至45飞,白棋虽然获得了右下角价值不菲的实地,但在全局的大势上,白棋还是明显处于追赶者的角色。局部利益永远要服从全局的利益。这是围棋的永恒真理,本局黑21的扳出,正是以实战的例子再一次验证了“舍小就大”这个真理。 

【来源】南方杂志

编辑 丁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