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基街,一叶知秋情怀依旧

佛山日报 记者 何敏华  2016-09-18 09:31

文/佛山日报记者何敏华

图/佛山日报记者张嘉颖(旧照片为网络图片)

高基,顾名思义,筑高的基围。佛山是岭南水乡,地势低平,河网密布。过去,每当汛期,防洪、防淹都是一年中的大事,这时候,高出普通街道两三米的高基街就非同凡响了,俨然成为保卫禅城区老街巷的防线。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水利建设和城市排水,现在市区很少发生较大的水灾了,新一代的佛山人很少有人听说过高基街当年的防洪的功能,但历史也没有让高基街闲着,又赋予了这条老街巷新的任务——生活。灯光夜市、老城区的旧货集市。

高基街是一条东西方向的街道,位于佛山禅城区汾江河路和升平路之间,全长约700米。往北300米就是高基街平行的汾江河。从地图上看,过去高基街应该是汾江河外围的一条防洪堤坝,如果汾江河发洪水,高基街就派上了用场,紧靠高基街的梁园、培德里,再远一点的祖庙都靠高基街保护,可见,这条现在不起眼的街道以前是多么重要。

2016年9月中旬的几天,我先后数次到高基街采风。来到这里,看人、看景、看热闹、品风情,你才知道什么叫生活,什么是岁月。一座城市从过去到现在的生活面貌,全都在这里具体而细微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无论是讨生活,还是娱乐情趣,这里最不缺的就是人情味。那些抹着眼泪听完还能笑对人生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要说佛山最具生活气息的地方,高基街肯定是代表。

防汾江洪水筑高基

高基街最辉煌的故事要从101年前说起,1915年夏天,珠三角发生罕见的洪灾。《北江大堤志》说,这场南国巨潦带来的伤痛是非常惨重的,除了省城广州被浸7天7夜外,包括佛山在内的30多个县份也遭受洪灾重创。受淹农田43.2万公顷,死、伤、疫病灾民达十余万人,受灾人口378万人,农作物损失折稻谷88.45万吨……

为了灾难不再重演,1915年,政府选择毗邻汾江河的街道作为防洪之用修成基围。那时观澜大街、承龙大街、汾阳大街、汾阳正街、兴宁大街都加高过街面,街两侧多是“前铺后居”的两层砖木结构房屋,直到1949年才合并叫高基街。

像我一样的80后一代,从小到大走过高基街,从不曾留意过这里的街面竟然比普通街街道高两三米,在防洪功能退却之后的年代,仿佛没有人再提起它的往事,如同被淘汰的机器,过去便注定要隐埋。只有老人还记得那些与天作斗争的日子,记得用不服输的精神走过的艰难岁月。

今年76岁的伍兆滔退休前一直在佛山汽车站工作。汽车站有个侧门在高基街。对于这条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伍兆滔见证着它的变迁。

“你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高基街的高度,比普通平房高一层。”伍兆滔指着高基街拐入民宅的两处斜坡说,高基街路面已是斜坡下面民宅的二楼,“靠高出的这两三米,每年挡汾江河洪水。”

然而,光靠高基街还不够。高基街转升平路口是一个很大的缺口,要堵洪水,这里必要设人造坝。

人造坝就跨设在升平百货与对面的人民电影院(现工商银行)门口,两门口各架有墩固定。每年洪水期,在这个缺口上堆放沙包、砖头、泥石,高约70~80公分,上搭有铁板供人走过,形成人造坝。

人对抗大自然的智慧有时是很凑效的,自从有了高基街和人造坝,高基街靠汾江河段即使被洪水淹至半米深,基围之内也毫发无损。

上世纪60年代中以前,汾江河洪水每年都要“光顾”佛山。不过年年难过,年年过。65岁的余叔小时候住南堤市场附近的太平街,位于基围之外,洪水一到,街道居委在每家每户门口搭长凳汇成桥,供人出行工作。洪水上涨的日子,大家守望相助,与天斗,有信念不一定会输。

1980年,市政府投资260万元兴建沙口水闸,并对汾江河道进行疏浚。1983年沙口水闸建成,能调控汾江河水量,至此,洪水泛滥不曾有过。

岁月无痕人有痕

防洪功能之外,高基街的过往在老人记忆中还存有一些残迹,或许是孩童拾趣,或许是一句玩笑话,尽管岁月无痕,能伴你度过年少轻狂时,不曾忘怀,也是老街的荣幸。

“你再甘搞,小心去保过轩搭食啊!”这是采访中不少老人家提起的玩笑话。保过轩原是高基街的一间看守所,新中国成立前叫保过轩,到解放军进驻佛山,接管铁路、发电厂、汽车站、监狱等,保过轩便改名为看守所。直到10多年前才被迁拆,但因为保过轩名字特别,坊间一直流传做坏事就要去保过轩蹲监狱的玩笑话。

当然,高基街不仅存在玩笑中,还有一段威水史。1973年,佛山半导体厂就设在这里,诞生了佛山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而我记忆中的高基街,一直是灯光夜市的代名词。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方便流动摊贩集中管理,佛山开始设立灯光夜市,以低廉的租金吸纳市民进场经营。高基街灯光夜市是2003年由原福禄路灯光夜市搬迁过来的,设有300多个档位,是经政府批准成立,是目前禅城区唯一的一个灯光夜市。

每晚华灯初上,档主陆续前来开铺。他们从红白蓝袋里倒出衣服、雨伞、鞋、手袋。附近居民则趿着人字拖、穿着大裤衩,说说笑笑慢慢地向这里汇集,叫卖声、讨价声令这条不太宽阔的街道瞬间热闹异常。

可是,自从网络购物兴起后,高基街灯光夜市就冷清了许多,人挤人的光景一去不复返。如今物价高昂的年代,5块一件衣服、19块一条裤子的标语随处可见,却依然吸引不了消费者。

50岁的沈姨与丈夫在这里摆摊卖雨伞10多年,客人挑挑选选最终价钱不合适就欲走,沈姨马上自动降价,“便宜两块给你啦”。“现在生意很难做吧?”“难是难,但我俩是下岗工人,这个年纪谁还请?不摆摊,能做什么?还要吃饭的呀。”

同样经历的还有黎姨,因为下岗在这里卖了10多年内衣,一句“当做保安”,道出很多底层百姓的心声。

“我见过了高山,才发现最难过的原来是生活”。《一代宗师》里叶问的无奈,也是大部分人的烦恼,世间最难的莫过于每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生活是一半难,一半佳

如果在高楼林立的佛山上空俯瞰,700米长的高基街简直小到不足以提,它不是繁华路段,更没有著名建筑,却浓缩着佛山的过去与现在。一个微型的社会生态,人人活出了自己一部奋斗史,有笑有泪。

平日的高基街不显眼,只要一到周末上午,便会人头攒动。从高基街走入红路直街,被佛山街坊称为“垃圾街”的旧货集市热闹非凡。一个挨一个的地摊,大到旧时的桌椅门窗,小到螺丝帽都有卖,有古董,亦有平常物。陶艺品、字画、电器、球鞋、衣服、洗发水、书、手表……你想要的,这里基本都有,串联着佛山的历史和人的印记。

梁竣雄在这里经营着一间旧货店,贴满了佛山几十年前的旧照片,是上世纪90年代从白燕街搬过来的。差不多20年的时光,他知道垃圾街意味着什么。“在这里摆摊的有些是低保家庭,晚上捡别人不要的旧物来卖,有的是工厂倒闭便宜出售,你以为灯光夜市5元一件衣服很便宜?这里有2块钱一件衫,4块钱一双球鞋。”梁竣雄有时会叹气,“这个社会大部分人都是工薪阶层,很多人靠这里赚一天的生活费,旧货集市就是提倡人人能各取所需,废物利用。”

眼见所及,来淘宝的大部分是老年人,佛山藏家梁叔是其中一位,每逢周末都要来逛一逛,即便没有需求,也来与老朋友聚聚。“解放后第一个旧门牌就出在这里。”这是梁叔喜欢垃圾街的原因之一,“老了就爱怀旧,千万富翁、退休老干也来逛,为了找一些生活寄托。”

在老龄化社会里,老人在垃圾街能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年轻人不理解的,这里能找到共鸣。

“我之前住院几天没去喝早茶,出院后去,老同学第一句话‘原来你仲系度’。”梁叔的话引得旁边几位老人哈哈大笑。“每次喝茶,少了个人就知道他不在了。”岁月催人老,衰老和生死,仿佛是垃圾街最平常不过的话题。

时至今日,垃圾街名气很大,新会、中山、珠海都有人特别过来淘旧货。为了占个好位置,凌晨四五点就有人拿着电筒来垃圾街摆摊。“这里有一两百个摊位,如果垃圾街没有了,500人要失业。”一位店主搭话道。

一半难,一半佳,这就是生活。

编辑 万稳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