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攻关老年痴呆症早期诊断 血液尿液中寻找标记物

南方日报 记者 向雨航 冯晶磊  2016-09-09 10:03

叫不出熟人的名字,丢三落四,把剪刀放到冰箱里,经常头晕脑胀,多疑猜忌……老人出现这些症状,常常被家人当做是“老糊涂”,殊不知可能是老年痴呆症。8日,老年痴呆症临床诊断标记物研究研讨会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举行。笔者从会上获悉,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倪嘉缵院士团队与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合作,共同攻关老年痴呆症的早期诊断,将从血和尿液里寻找生物标记物,搭建老年痴呆症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平台,建立适合中国人的早期诊断标准。

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高,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为0.75%—5.29%;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为4.0%—5.0%;70—8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为20%。

对轻度老年痴呆患者,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痴呆进展。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早期老年痴呆症临床表现隐匿,很多患者出现明显记忆减退,情绪异常,生活无法自理才就诊,错过了治疗的最佳阶段。

在医学界,老年痴呆症的早期诊断也是我国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亟待攻克的一个难题。“目前国外主要靠抽取脑脊液的方法对早期老年性痴呆进行诊断,但是我国患者基本不愿意采取这种诊断方法。”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倪嘉缵院士说。由于诊断方法和标准的缺失,大量的老年性痴呆患者被漏诊或误诊,最后被诊断出来的已经是中晚期痴呆患者。

倪嘉缵院士及其团队从事老年痴呆症基础研究多年,在老年痴呆症的生物标记物方面颇有建树。在该团队的基础性研究中,已经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血和尿里发现了可进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目前,该团队正与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合作,进行基础研究的医学转化,通过老年痴呆症早期患者验证生物标记物的准确性,并从血和尿液里,寻找到更多的生物标记物。

据介绍,目前双方正在搭建老年痴呆症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平台,该平台结合智能筛查、影像学评估、生物标记物检测,建立适合中国人的早期诊断标准。同时,还致力于将新的早期诊断标准推广至深圳的社康及基层医院,做到早期老年痴呆患者在社区医院得到筛查,在该平台得到确诊及早期治疗。


编辑 李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