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甲骨文、练少林功夫,广州竟有这样的国学课堂

南方+  2016-09-06 11:50

△祠堂的课堂内容定为甲骨文学习和少林功夫训练,旨在让课堂动静结合,学生文武双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午后,清爽的夏风吹过古祠堂前的榕树,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树叶应和般地飒飒作响。

刚刚结束的这个暑假,位于广州白云区钟落潭镇龙岗村、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曾氏古祠堂群落以教室的身份先后迎来了60多名学生。而此时距离上一次有读书声从这里传出,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

百年宗祠

△六百多年历史的曾氏大宗祠是龙岗村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曾氏大宗祠是曾氏家族鼎盛时期为纪念曾子的第五十九代孙玄养公而建,与一般的家族祠堂不同的是,曾氏大祠堂除了具备供奉祖先、举办宗族事务的功能之外,还有担任教育场所的历史传统。

直到九十年代,现代的龙岗小学新校舍建成,宗祠不再作为学校场所使用,没有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古祠堂开始日益荒废破败开来。

古祠堂变冷清了,可很多人还记着它以前的“好”。于是一个在古祠堂重新开课的设想被人提了出来,最终在村委和当地文化届人士的合作下,一个以传授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夏令营计划开始启动。

知书达礼

△一名小女孩在认真抄写甲骨文。

古祠堂的课堂主要在让学生们感兴趣上下功夫,最终将课堂内容定为甲骨文学习和少林功夫训练,旨在让课堂动静结合,这也同时契合过去传统教育中的教学追求:崇尚所谓的文韬武略,文武双全。

△一名小女孩在认真抄写甲骨文。

  △六十多岁的曾奶奶与孙子一同学习甲骨文。

有30多年教学经验的龙岗中学退休校长曾德相是推动古祠堂重新开课的村民之一,并承担甲骨文课程的教授。

曾德相对古祠堂的留恋来源于古祠堂见证了他自己一系列人生身份的转换。曾经也是古祠堂课堂上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了一名“老师”,在学校迁走前,他曾经在古祠堂教书教了11年之久。“我当了很多很多年老师,后来也在其他课室讲过课,都没有这里效果这么好,因为祠堂有一种书院的味道,这是其它课室感觉不到的。”他感慨地说。

△龙岗中学老校长曾德相对甲骨文研究有深入了解,他总能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教授学生。

△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曾氏大宗祠再次书声郎朗。

△两位小女孩学写毛笔字。

△一位学生在屋檐下读书。

  △课间休息时间,小朋友聚在一起看手机。

习武健身

△学习传统礼仪是课堂的重要内容。。

夏令营开课之后,祠堂内时不时传出“哼哼哈哈”的练武声。二十多年的冷清时光一去不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老祠堂更感兴趣,村民也经常到祠堂里面的图书馆转一转。

△武术教练在指导小朋友的姿势。

△小朋友在练习拳术。

  △小朋友在练习拳术。

曾经是当地村民的曾奶奶已经搬到广州市区里面生活多年,这一次她专门领着自己的小孙子回到古祠堂上课。追忆起与古祠堂的缘分,她回忆道:“我自己在这个古祠堂读过书,我的儿子也是在这里上的学。”像她这样一同前来伴读的家长还有不少,参加夏令营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算是延续一个家庭与老祠堂之间的缘分。”

【来源】“南方视觉”微信公号

编辑 麦宇旻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