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2016-09-05 09:38
整体盘下一个废置已久的烂尾批发市场,然后设立招商办公室,许诺高额提成、层层奖励的手法进行运作。这是发生在万江一处批发市场的新型集资手段。事件的当事人黎某作为一个80后,在成功获得一部分投资者的信任并套取一大笔资金后消失。记者调查发现,在投资界,当前东莞本土利用线下各种平台圈钱的非法投资理财项目时有出现。不少有投资意愿但缺乏风险意识的市民上当受骗,损失不少。
设套:盘下农贸市场进行“资本运作”
日前,在东莞从事企业管理的陈先生误入骗局,不但自己贴钱帮老板黎某开展业务,还无意间充当了“帮凶”。结果,黎某突然消失不见,部分投资者血本无归。
陈先生说,去年他认识了80后商人黎某,当时对方声称在万江租下了已成烂尾工程的某综合批发市场,计划投巨资盘活这个市场。随后的接触中,陈先生觉得黎某谈吐不凡,在实地看了黎某设立在市场的临时办公室之后,决定跟着黎某一起干,充当黎某的助理,主要职责是策划公司项目,招商引资。
然而,渐渐地陈先生发现黎某的运作手法越来越具备传销和非法集资的性质。比如,黎某在支付很少的定金获得废弃的批发市场运作资格之后,并没有投入资金对市场进行改造和宣传,而是成天坐在办公室指挥几名员工拉人来投资。“他吸引资金也并不是用于批发市场的建设,而是打造一个消费返利的平台,每个人九千元取得会员资格。他承诺市场开业之后,九千元的入会费算做原始股金,每个月至少分红20%。”之后,不时有投资者前来交钱入会,陈先生也介绍了多名投资者给黎某认识,而黎某利用自己能言善辩的优势,顺利吸引了部分人员投资。据陈先生透露,前后大约有数十名投资者交了钱,黎某收到了大约六百万元左右的资金。
原本在大岭山做食品生意的梁先生就是其中一个投资者,他告诉记者说,按照自己的想法是先帮助黎某介绍朋友和客户进入这个平台。“人气聚集起了之后,一切都好办,自己也能从中获利。”不过,梁先生没有等来开业的消息,直到前几天,他才知道黎某等人已经消失,而自己的投资款就此打了水漂。
圈钱:卷款数百万销声匿迹
根据记者随后的调查发现,黎某实际上是以批发市场做幌子,企图采取空手套白狼的手段圈钱。所谓的“消费返利”只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概念。他承诺以后批发市场开业后,前来市场购买货物的采购商、消费者将获得丰厚的消费返利,最多可以买一百元产品获得返还一百元的回报,就这样一句空头承诺,让投资者首先支付九千元入会费,然后充当批发市场的招商代理,吸引更多的人入会。
黎某用于运作的批发市场属于万江新联居委会辖区。日前记者来到了该市场,市场管理办公室大门紧闭,整个市场空无一人。一名村民告诉记者说,黎某一帮人在这个市场待了几个月。直到上月底,这些人收拾完东西离开了,至今没有再出现。据了解,黎某向业主方支付了极少一部分定金后,以租赁的名义,获得了市场的重新包装资格。随后,黎某招兵买马,在市场内成立了临时办公室,对外宣传自己的营销理念。
前段时间,黎某失踪,而一些已经交纳入会费的投资者迟迟等不到市场开业的消息,大家发觉情况不妙之后,开始陆续前来讨还资金。陈先生告诉记者说,自己当时是抱着帮黎某打工的目的来工作,结果黎某承诺的每个月万元工资没有兑现,反而还误导了朋友。此外,陈先生自己还贴进去一大笔接待费用、生活费和差旅费。
目前,陈先生等人以民事诉讼的方式追讨工资款和投资款,将黎某告上法庭,要求对方退还资金和支付自己的工资和损失。法院已经受理,将择日开庭审理。
警惕:东莞已出现多宗线下问题投资平台
长时间以来,各种各样的投资陷阱时有发生,导致一些期待收取投资回报的市民频频中招,然而,由于盲目轻信商家的承诺、知识的不足以及投资项目本身设计具有欺骗性,导致绝大多数情况下非但收益无望,还血本无归。
今年5月份,东莞运行了多年的“千木灵芝”因为涉嫌非法集资和传销被民众举报,公安机关在捣毁这个总部设在东莞、网络覆盖全国的组织时发现,该案涉案金额约41亿多元,涉及投资人9万多人。
而记者了解到,这起令人震惊的非法集资大案,其主要犯罪嫌疑人全某等人并非手眼通天的天才,全某等人去年5月合谋成立东莞芝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随后在全国开展营销网络的发展活动,公司成员以推销“千木灵芝”等保健产品为名,向社会公众大量吸收资金。而他们能够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顺利掠走投资人的四十多个亿,唯一的“奥秘”就是高回报诱饵。这家公司公开许诺,只要一次性购买一万元的千木灵芝产品,成为公司会员,就可以每个月获得返利两千元的高息回报,一开始,为了让客户相信公司的平台,一少部分人顺利地拿到了投资回报。
而同样是在今年5月份,东莞本土另一起投资平台坍塌再一次印证了高额回报的高风险特性。这起案件的起因是由于从事资产管理的卓鹏资产管理公司因项目投资失误,导致资金周转失灵,无法按期兑付投资者的收益,从而遭遇部分投资者群起维权,由于公司负责人唐某在警方调查阶段,不顾警告,擅自离境旅游,于今年5月初在回国之后被警方拘押。
知情人士透露称,唐某一手运作的这个资产管理平台在最鼎盛时期,吸收了几个亿的现金流,该公司对外吸收投资者资金时,许诺年化收益率在12%到20%之间,且回报率稳定,属于保本收益,这样的高收益成功诱惑了大批投资者加入。
专家:固定收益率过高大多不靠谱
线下投资理财平台大多数是通过熟人介绍、推广产生业务的,而这也让很多人容易忽视其中的风险。“总是觉得网络金融公司依靠线上交易,风险难以把控,而线下一些民间投资理财项目看得见、摸得着,且都是熟人推广,出了事能够找到人,这是误解,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只要投资平台出现资不抵债或者现金流出现问题,几乎都是投资人吃亏。”从事投资理财分析的中国银行办公室吕先生如此认为。
部分投资理财项目的运作者在公司运行之际,都知道公司的风险所在,因此在有一定现金流的时候,会转移一部分资产,借此为自己以后的生存留一手。
资深的投资理财人士认为,作为普通市民,如果要投资线下理财平台,有必要先了解该公司的项目性质,如果涉及违法违规的,例如传销、吸收公众存款等情形,千万不要卷入其中。如果要投资金融性质的理财,也必须寻找有银行等第三方机构担保、托管资金或者合作的平台。吕先生警告投资者,凡是许诺固定收益高过银行同期利率一倍以上的,都不太靠谱,投资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