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助力建设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群 让珠海“绿”动起来

南方日报 记者 林郁鸿 陈少锋  2016-09-02 09:24

珠海已初步形成“林在城里、城在林中”的城市生态格局。图为珠海市凤凰山森林公园远眺图。

你心中的珠海,有着怎样的“容颜”?

绿色的城市森林与蔚蓝的海天盛景,浑然天成,交错分明——前段时间,两组720°高空俯瞰珠海的全景组图,让市民网友抒发出共同的“惊艳之感”“爱城情结”。

一座城之于每一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特质。绿色生态,是珠海这座正在加速建设中的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第一品牌。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珠海已经达成了以生态文明引领社会经济发展,加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城市共识,逐渐走出了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发展道路。

2010年至今,珠海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为契机,以森林惠民为依归,围绕“大地植绿”和“心中播绿”两大主题,秉持“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立足“山、海、林、城、田”特色本地特征,以“工匠精神”打造精品亮点,大力实施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已初步形成“林在城里、城在林中”的城市生态格局。

日前,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珠三角地区为“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示范区”,这标志着广东建设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群“换挡提速”,进入加快发展阶段。珠海也在快马加鞭,如今已迎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冲刺时刻,40项评价指标全部达标。

“水清、绿浓、园秀、城美”的生态优势,正引领着这个宜居之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优势、百姓幸福指数的三重提升,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的“绿色福利”和“生态红利”。

顶层设计引领森林城市理想

经常往返于京珠两地的李先生,今年6月从机场驱车回家途中,欣喜地发现珠海沿途的立交桥和过山隧道都披上了“绿色美妆”。木棉、杜鹃、美人蕉、鸡蛋花一一从车窗外掠过,令他心情十分惬意

今年11月,世界目光将再次聚焦珠海,享受两年一次的中国航展盛宴。当来自五洲四海的客人走出机场,第一时间感受到的将是这座滨海特色的森林城市的魅力。这是珠海为世界准备好的“绿色”惊喜。

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社会经济发展,加速珠海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珠海的城市共识。自2010年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珠海的森林覆盖率已达36.42%(扣除湿地面积),城区绿化覆盖率达58.1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平方米,并连续三年问鼎“中国最宜居城市”。

“我们坚持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作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的重要途径,作为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必然要求。”珠海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珠海始终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生态立市的重要内容,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珠海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方案》《珠海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计划》,以一套任务细化、目标明确、考核清晰的长效推进机制,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完成。

三部有序衔接、相互补充的建设规划,为珠海绘就了森林城市的发展蓝图。

对照国家森林城市40项评价指标,珠海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治理,先后编制实施了《森林珠海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美丽珠海绿化建设规划(2013—2020年)》。

2012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启动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率先提出建设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群。2014年,国家林业局正式复函同意珠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珠海在此前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编制《珠海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5)》,高起点高要求地以“山海林城、美丽珠海”的建设理念,规划“四带、五心、十核、百廊、百岛、百村”的总体布局,通过实施森林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经济、森林生态文化和森林安全保障四大体系建设工程,全面建设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国家森林城市。

绿色规划引领,不忘“创森”初心。近年来,珠海的政府财政始终把林业生态建设投入放在优先保障的位置,并逐年增加。据统计,至今累计投入了170多亿元,其中财政投入83.29亿元,社会投资达88亿元,一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多渠道聚集资本机制,为绿化资金供给提供了有力保障。

森林生态网络城乡一体

“我偏爱珠海,因为这座城市从平视到俯瞰,每一个视角都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绿色的光芒。”曾游遍名山大川,而后定居珠海的摄影爱好者容楠每逢闲暇,都会忍不住去记录让他感动的珠海瞬间。

木棉花开的桂花路、青山耸翠的普陀寺、风光旖旎的挠背山……20多年来,容楠用摄影镜头记录下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共振的珠海“足迹”。随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步伐的推进,更多的摄影爱好者齐聚在这座宜居之城,感受绿色光影的变化万千。

“以上帝之眼看珠海,超赞的。”珠海,何以能博得众多航拍摄影爱好者的芳心?

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依托良好的自然格局,珠海以特区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推进森林进城、公园下乡、绿廊串联,实现绿色进家入户,构建了城乡一体大格局的森林生态网络。

从城市的出入口、城市道路、绿道网络到生态水网,涵盖北部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南部沿海防护林生态景观林带在内的“六纵五横”三级道路绿化廊道,以及黄杨河、鸡啼门水道为主体的生态水网绿廊已然成型。

323.1公里的生态景观林和896公里的绿道,犹如一张生态绿网,将星散在城市角落的森林斑块、公园绿地有机串联于一体,引人赞叹。

开窗可见绿,出门可进园。围绕让公园“近山、亲水、入村、融城”的理念,珠海成功构建起“森林郊野”“都市特色”“水网湿地”“社区村居”四大公园体系,建成名副其实的“公园之城”。其中,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社区公园,数量多达284个,总面积达到212万平方米,实现了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淇澳红树林、横琴红树林和斗门水松林等7个湿地公园,成为珠海湿地生态名片;尖峰山、凤凰山、板樟山等28个森林公园,已然成为市民养生休闲的好去处。

包括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的南门村,以及新堂村、夏村、乾北村等在内的30个亮点村庄,村庄绿地系统不断完善,如今已经实现“全年常绿、四季有花、村路一体、花木配置、红绿点缀”的绿化新格局,从前“脏乱差”的农村从内到外都披上了新的生态衣裳。

通过持续有效的碳汇造林建设,珠海北部屏障的凤凰山、西部门户黄杨山等山体,镜山水库、乾务水库等重要水源地,林木葱茏、山清水净,生态效益和景观环境效益不断提升。

珠海还建设了5.76万亩碳汇林、4.79万亩封山育林,为森林城市构筑起了绿色屏障。

“而今,从空中俯瞰,不仅能望见珠海山海相拥、山城相融、林城相依的自然格局,更能细微地观测到森林进城、公园下乡、绿廊串联等行动带来的生态变化。”航拍摄影爱好者李景丽对着镜头,记录下珠海城乡一体森林生态网络的一个个片段,准备参加今年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摄影大赛。

全民共建共享“生态红利”

像李景丽一样的珠海市民,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把创建森林城市过程中涌现的靓丽风景、自然风光、动人场景、点滴故事记录下来,为“创森”献策献力。而更多的人,则以更直接的方式参与其中。

去年12月,因不堪北方雾霾的侵扰,对素有宜居之城美称的珠海心怀好感的郭庆来成为了一名“珠海新市民”,并注册成立了珠海欣莱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不久之后,郭庆来就被珠海市前山河流域环境综合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邀请成为前山河流域环境整治工程的特邀督察员,并对前山河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提升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26年前的前山河安详恬静,清澈见底,蜿蜒流淌。河似青玉带,景物画中来。”作为新珠海人,郭庆来殷切地希望尽早看到前山河越来越美。

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进程中,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已然形成:“公园之城”“千里绿廊”“彩色飘带”“生态水网”等美丽珠海四大行动不断向纵深挺进;数以万计的市民自发地参与爱鸟嘉年华、美丽阳台评选、绿道万人行、凤凰山森林公益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摄影大赛等五大特色品牌活动;全市共打造了各级“绿色学校”189所,各种社会绿色社团达148个,绿色使者、绿色志愿者等人数达7万人,人人关心绿色生态,全民参与“创森”的氛围日益浓厚。

这种生态文化、绿色发展的动力源自哪里?

一个绿色致富的案例可以解释。凭借良好的生态和绿色优势,斗门莲江村与企业共同打造出集生态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和养生居住等于一体的“十里莲江”大型综合性项目,村民年收入增长翻了两番。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类似的经验,在鹤洲生态农业园、三灶生态农业观光园、下栅荔枝节、斗门樱花、油菜花观赏等众多休闲农林产业品牌中,都能得到验证和彰显。

长隆海洋度假区、珠海渔女、淇澳岛自然保护区、东澳岛地中海俱乐部等一批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打的海滨、海岛生态景观旅游景点,则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度假、休闲和消费。仅在去年,珠海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就超过359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77.32亿元。优越的生态环境、坚定的绿色发展,正在不断创造“绿色福利”和“生态红利”,助推珠海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加速特区新发展。

撰文:林郁鸿 陈少锋 供图:肖晗

■声音

森林珠海:绿色发展再提速

李敏

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标准的城市,是为中国城市树立的生态建设典范。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一个名称、一块牌子、一项荣誉,更在于推动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形成示范作用,弘扬生态文明,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绿色发展。

珠海自2010年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如今成效几何?

有组数据可帮助我们管中窥豹: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6.42%(扣除湿地面积),城区绿化覆盖率达58.11%,公园数量增加到456个,城市公园总面积由2107公顷增加到3594公顷,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50平方米。

绿色福利空间大幅拓展的背后,是珠海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为绿色发展再提速的生动实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创建的历程中,珠海市坚持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惠及人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森林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城市“绿肺”越来越多,群众的“绿色福利”越来越好,森林城市的综合效益越来越高。

在营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城乡人居环境方面,珠海市的成绩同样可圈可点。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社区公园项目,即是其中的典范。自2012年起,珠海以“人的尺度”为视角,大力促进社区公园建设,按照“自下而上”的思路,把绿化美化家园环境的决策权交给社区居民,“社区公园建在哪、怎么建、建成什么样”都由社区市民说了算。这样一种以“人”为本位,坚持“森林惠民”理念的建设逻辑,成效显著,充分释放了城市绿色空间发展潜力,实现了城镇社区公园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让公园绿地充分融入了市民的生活家园。

据了解,5年来,珠海累计投入170多亿元建设森林城市,在此过程中,依托丰富的森林、湿地、海岛资源,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休闲农林产业,仅在去年就创造了277.32亿元的旅游收益,超过3500万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全市人民共享“绿色福利”和“生态红利”,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在“创森”历程中,珠海市将社会、经济与环境等多重意义不断叠加,创造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首先,在城市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理念,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增强生态承载能力,挖掘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内涵;第二,为经济发展拓展空间,加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第三,让创森工作惠及民生,通过持续不断地投入城郊森林、城市公园、城乡绿廊等方面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城乡近自然生态网络体系,让人民享受“创森”带来的绿色福利,提升幸福指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美丽宜居珠海,是人民的期盼,时代的呼唤,通过森林城市建设,珠海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了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优越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珠海最宝贵的资源、最珍贵的财富、最亮丽的名片。一座更加绿色宜居、幸福美丽的森林城市加速彰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正日益成形。

(作者系国家林业局创森专家组成员、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

编辑 胡净栋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