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啃全面深化改革的硬骨头,不妨也来点新女排精神

南方+  2016-09-02 08:40

改革的目的最终要解决的还是人性中最根本的问题,如生存、价值、利益等等。这是一个最朴素,但又是最切合实际的道理。

文|殷立飞

前几天,“宝宝”心里还苦着,这几天就被“女排精神”给刷屏了。全民的指尖狂欢,在瞬息变化的海量信息中,也许只是感性的好恶,估计也来不及好好去思考女排精神。那么,究竟什么是女排精神?今天,为何还如此重视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不仅是一股“气”,也是一种“力”。曾有一首用来形容女排的歌,叫做《阳光总在风雨后》,歌词生动地表现了女排精神中“坚毅”“拼搏”“顽强”的精神力量。而在这一届奥运会上,郎平用教鞭,在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老女排精神传承基础上,为女排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科学化、人性化和国际化的专业主义理念。

 理想之花,如果没有合适的生态,也绽放不了。女排精神之所以被广为传颂,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除了中国女排重新夺得奥运冠军外,还在于新时期的女排精神契合了当前人们的思想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脱掉了贫穷、落后和愚昧的帽子,变得富裕、强大和开放,然而长期积累的问题相互交织,继续改革的阻力反而空前加大。改得好就能盘活存量,搞好增量,搞得不好存量都有可能被消耗掉。就像比赛一样,卫冕冠军往往比冲击冠军还要难。如果再搞当年大松博文式的“魔鬼训练”,不讲科学和专业,女排的成绩有可能不增反减。深水区的改革工作也是如此,好吃的肉都被吃掉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此时,除了敢担当的勇气之外,同样需科学化、人性化和国际化的专业性,因为是否专业关系到会不会担当,也关系到是不是真能担当。 

新常态下要有新状态,深水区的改革更要新姿态。过去是摸着石头过河,做好了就坚持,做不好的就纠正。但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改革,到了深水区,摸不到石头了,就不能再靠经验来进行判断,而是必须牢牢把握好方向性和战略性重点。具体而言,就是要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敏锐的问题意识。深水区有很多全局性、深层次的问题,不能靠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方式来解决,改革也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应该以问题为导向。所以,这就需要站在更高的位置上,依靠科学的顶层设计来有效突破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一些地方的改革为何迟迟动不了,改革路上的“拦路虎”和“紧箍咒”往往就是两项因素,一是人的问题,二就是法的问题。当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遇到不懂行的领导干部,改革成效可想而知。

真担当,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敢担当,二是会担当。当无知渗出恐惧的时候,不会担当往往又是不敢担当的怯懦之源。新常态下,需要专家型的领导,也需要专家型的干部,这样才能为深水区的改革擘画科学的路线图,让决断更加科学和自信,也才能找到有利于改革的最大公约数,让改革落实更加可行。本届观众似乎学会了“祛魅”,更喜欢赛场上绽放的人性之光,比如“洪荒女”傅园慧、睡眼蒙眬的张继科,抑或那个“不懂球”的刘国梁。深水区的改革也是如此,改革的目的最终要解决的还是人性中最根本的问题,如生存、价值、利益等等。这是一个最朴素,但又是最切合实际的道理。

【来源】南方杂志

【原标题】深化改革,不妨来点新女排精神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 南风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