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工业互联网盛宴,佛山如何不缺席

南方日报 记者 吴欣宁  2016-09-01 09:48

工业互联网是过去两年的热词,当它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热潮相撞,立刻便成了人人都想要搭的便车。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尤其是深入其发源地美国的大中小企业体系内部,实证地剖析工业互联网的演变路径和技术要素,一睹最前沿的应用案例,我们需要评估:我们离工业互联网到底有多远?我们应该如何参与其中?

按照联合国工业统计的标准,中国已是全球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国家之一。中国工业的产能规模只有美国可以媲美。然而在中国借工业互联网的转型方面,有诸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地方。GE中国有限公司前副总裁许正曾将其归纳为三大软肋。

第一个软肋是时间,即关键技术方面的技术积累。GE等老牌企业有材料技术、工程技术、基础技术的长期积累优势,而中国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只有不到30年的时间积累,这方面我们可以加快步伐,但无法用所谓互联网思维或工业互联网概念代替这一过程。

此外,软件技术和芯片传感技术是另外两大软肋。软件方面,APP、交友软件等泛滥于中国互联网业界,然而就如在硅谷从事投资的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于平荣告诉记者的那样,中国企业和政府不应只关注流行的商业APP软件,而应以关乎工业互联网核心的技术作为转型出发点。

同样,半导体芯片、传感器技术等能构成工业互联网支柱产业的基础技术领域,在中国也并非投资热点。

不过可喜的是,这些弱点和问题在近来的转型战略中得到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拿智能制造革命进展迅速的佛山来说,今年4月,该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走好“工业2.0”补课、“3.0”普及和“4.0”示范的转型升级之路,并专门针对大数据技术的提高,强调推动浪潮集团云计算中心、中兴通讯大数据产业园及华南大数据研发平台等项目建设。

7月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佛山行动方案》更是发力基础技术与网络设施,提出将引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传感器、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加快建设面向智能制造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软件、基础技术研究、信息网络设施,这些正是中国企业融入工业互联网的突破点。只有当我们不是一味地炒作工业互联网概念,而是找准软肋对症下药,佛山制造乃至中国制造才会真正不缺席于这场新工业革命的盛宴。

编辑 万稳龙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