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谭心怡
2016-08-31 17:00
程婴为什么愿意牺牲自己孩子的性命,换别人孩子的性命?
英国人表示,《赵氏孤儿》的逻辑完全不可思议。
格里高利•道兰,这个据说最懂莎士比亚的男人,会如何说服英国人?
被英国《太阳报》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莎士比亚人(Shakespearian)之一的格里高利•道兰,自2012年起担任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艺术总监,先后执导了《亨利五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的上下篇,以及《李尔王》等戏剧作品。
作为今年莎士比亚特别纪念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道兰也将执导《暴风雨》,该剧定于11月首演。
曾被英媒戏称为“一个无可救药的莎士比亚迷”的道兰,如今还是一个中国戏剧迷。
当年道兰在研究和莎士比亚同期的外国戏剧的时,发现自己并不熟悉中国的戏剧。
查缺补漏,他开始接触中国戏剧作品。“但是大部分的中国戏剧还没有翻译”,道兰抱怨道。
“没人做,那我就来做咯。”于是,就有了2012年英国版的《赵氏孤儿》。
皇莎剧团
莎剧表演领域的权威
道兰目前所就职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简称RSC)是英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剧团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演出水准最高的职业剧团之一。
皇莎剧团以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出生地——史特拉福——为主要演出地点。
《赵氏孤儿》:如何在莎翁的地盘玩转中国风?
有“中国版《哈姆雷特》”之称的《赵氏孤儿》可以说是第一部被西方人翻译的中国戏剧作品。
伏尔泰1753年在原著的基础上创作了《中国孤儿》。1756年,爱尔兰剧作家亚瑟•墨菲又创作了另一个版本。
2012年,道兰把这部经典的中国复仇悲剧搬上了英国舞台,以西方视角去诠释中国戏剧。
然而,道兰并没有仅仅利用一些象征性的中国元素来故弄玄虚,反而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戏剧抽象含蓄的表达技巧,例如:用从天而降的红色花瓣来烘托人物的死亡场景。
道兰用唯美的叙事手法把一个血腥的复仇故事简单化,将暴力美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一样的结局
源自中英价值观差异?
道兰坦言,《赵氏孤儿》这部戏的编排过程中最难处理的情节,是程婴为了救赵氏孤儿,决定牺牲自己的孩子来代替赵氏孤儿赴死的桥段。
编剧詹姆斯•芬顿(James Fenton)在这部剧的结尾添加了一个情节,即程婴多年后回来挖开自己儿子的坟墓,儿子的灵魂从坟墓里缓缓飘出,质问他当年为什么要放弃自己。
道兰的中国朋友告诉他,中国的编剧可不会这么写。
与众多中国版本的《赵氏孤儿》相比,这样的情节补充是锦上添花,还是多此一举呢?
【来源】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