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能军:“德清经验”告诉佛山什么

南方日报

文|叶能军

从德清县城出发,沿104国道、三莫线驱车不到一小时便可到达莫干山山脚。沿途绿树掩映、芳草如茵,白墙青瓦的乡间别墅错落有致。行走在竹林小径的人们脸上带着笑意,构成一幅江南美丽乡村的画卷。

在德清停留的一天一夜,有几个细节让笔者印象深刻。其一,在德清入眼可见沪A、苏A、浙A牌照的汽车,侧面表明德清深受上海、南京等长三角游客的青睐。其二,在乡间农屋和田间茶场见到不少青壮年,有的在修缮房屋、有的在向游客推销茶叶,带有吴语口音的普通话表明他们都是当地人。其三,与德清干部交流,他们不提GDP增长了多少,而是讲又引入了哪些项目、带动了多少农民就业增收,“德清经验”不时从他们口中脱口而出,显示出浓厚的区域发展自信。

什么是“德清经验”?就是“打造‘全域美丽、城乡一体、乡风文明、生活美好’的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在改革开放征程中,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代表的先发地区,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许多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之路,也浓缩了由此带来的所有问题。一个突出的困局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很多村庄乃至小城镇出现了空心化现象。

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各地政府逐渐意识到,城市化不可能把所有农村都变成城市,也不可能把所有农民都迁到城市。只有在城市化的同时,让依旧留守乡村的农民也过上市民生活,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

为此,德清早在2005年便提出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之路。尽管11年来多次出现人事变动,这一发展理念却传承延续下来,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从城市化率看,德清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从2002年的39.7%提高到2006年的51%,2015年又回落至39.3%。这一过程中,德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2年的10165元上升到2015年的4266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2年的5178元上升到2015年的24934元。值得关注的是,德清这一民生成果的取得,是在2015年人均GDP为89874元(户籍人口计算)的背景下取得的。

回看佛山,以高明为例,该区在佛山五区中城乡分野最为清晰,几乎与德清同时提出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10多年过去,2015年高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65453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但当年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8376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7664元。高明人均GDP是德清的近一倍,但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不及德清,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数据比较之外,佛山高城市化率之下,也有并镇后老镇集镇和农村日益凋敝的困局,这与德清小城镇和农村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视线回到德清。户籍人口从城市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均处于稳定上升区间,德清过去10多年所走过的发展历程,呈现出“逆城市化”的一面。

德清“逆城市化”的表现之一,是原本“城市专享”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开始向农村延伸。自2005年起,德清历届党委政府均自觉摒弃重城市轻农村、亲工业疏农业的思维定势,不遗余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全面完成了城乡供水、公交、垃圾和污水处理“四个一体化”工程,构建了统筹城乡的水利、交通、能源、信息“四张网”,让农村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德清“逆城市化”的另一表现,是将“城市专享”的福利制度向农村覆盖。2013年,德清率先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对附着在户籍背后33项政策中的32项实行城乡并轨,医保、低保、养老保险和住房保障等实现城乡同一标准,彻底打破城乡之间的“楚河汉界”之分。

从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史看,“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尚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爬坡越坎阶段的德清,缘何能在“逆城市化”上取得突破?

最重要的原因是德清找到了契合当地特色的发展道路。从该县历年政府报告可以看出,旅游业在德清全局工作中的分量逐年加重,走出了从农家乐—洋家乐—环莫干山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国际化山水田园城市的升级路径,2015年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390万人次,接待海外游客11.3万人次,是2005年的十倍以上。

另一重要原因是德清历届党委政府“一张蓝图画到底”的执政坚守,以及上级赋予了适当的改革空间。德清一方面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率先在浙江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与之相类似,到2015年,共有38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在德清落地生根。

以德清为师,高明乃至佛山真正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或许不仅需要自身层面的努力,也需要省级乃至更高层面赋予更宽裕的改革创新空间。

编辑 万稳龙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