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2016-08-30 07:51
顺峰山下、桂畔海边,红色的外墙设计,现代化的建筑风格,配上JRI(Joint Research Institute)三个绿色英文字母,使这栋大楼格外醒目。这里的机构全名是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以下简称“国际联合研究院”)。
在制造业发达、创新需求旺盛,却缺乏高等教育资源的佛山,一股“傍大学”热潮正在涌动。南海先后与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搭建了广工大数控研究院等平台;顺德则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建设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而作为顺德区政府、中山大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以下简称“卡大”)三方共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国际联合研究院是佛山牵手海外高校“傍大学”的典型。该院自2012年奠基以来,两年时间内便完成基础建设,并于2014年5月投用。
其官方网站显示,国际联合研究院面向珠三角地区,把研究方向与顺德优势产业紧密结合,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为顺德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与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
在国内,不乏高校研发机构落户地级市,但科研与产业对接不畅、成果转化乏力等情况也较常见。在佛山,国际联合研究院这所具有强大海外科研背景的大学,为处于珠三角制造中心的佛山带来了什么?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进国际联合研究院,试图寻找其“创新密码”。
一家研究院的登场
“三方共建”该怎么建
国际联合研究院红色的主楼里,研究生正抓紧技术研发工作。主楼北侧,尘土飞扬,建筑工人正忙得热火朝天。作为研究院的二期工程,这里将成为一个以健康产业、生物医药为主题的产业园。
“这里要建设高端产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未来产业技术的研发基地,同时还是全球国际技术与人才集聚基地。”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谭洪舟说。
他表示,该研究院之所以有这样的定位,是希望通过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和未来前沿技术,让佛山成为软实力和硬实力兼备的集聚地,进而向外输出高端人才、技术及新兴研发机构。“这也是研究院第一个五年建设期(2012年—2016年)的主要任务。”
在运行机制方面,顺德区政府把国际联合研究院全权委托中山大学负责日常运营。具体来说,区政府负责场地建设以及产业环境的配套,中大和卡大则是本次合作的“技术担当”和“人才担当”,提供国内国际一流的学术圈。
“中大和卡大在办学过程中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研究院既有中大派驻的院长,也有卡大派驻的外方院长。”谭洪舟表示,作为全球知名的世界一流大学,卡大将佛山产业与美国产业串联起来,其院长也经常到国际联合研究院了解人才和技术的衔接情况。
目前,国际联合研究院与卡大的合作包括共同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以及围绕一些国内外重大创新项目成立研究团队等。此外,还共建国际化合作平台,利用双方的技术力量,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放给国内外企业使用。
同时,卡大也协助国际联合研究院开展全球招聘教授的工作。“建院时三方共建的模式至今没有方向性的大调整,唯一微调的可能是从关注人才培养,到更倾向于对未来产业的技术研发以及企业孵化。”谭洪舟说。
两届毕业生的选择
从“一个不留”到选择美的等企业
科学的运作机制推动科研成果频出。国际联合研究院的很多研发方向,都指向新兴产业的最前端。为了更好地面向珠三角地区,将研究方向与顺德优势产业进行紧密结合,国际联合研究院组建了三个来自台湾、美国及本地的创新团队,分别在智慧城市管道结构监测平台的研制与应用示范、面向穿戴式智能应用的柔性电子器件与材料、物联网智慧家居创新技术方面进行研发,并计划建设以健康产业、生物医药为主题的产业园,引领地区产业发展。
另据介绍,国际联合研究院还积极与顺德企业进行项目对接,与多家研究院所及企业共同承担多个层次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基地,如广东物联天下科技集团等,并成功申报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双方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我们欢迎国际联合研究院优秀创新项目前来孵化,另一方面集团的产业基金也能为项目找到投资进行产业化。”物联天下项目和市场推广总经理申银凤表示,物联天下的中小微企业也可借该平台,得到相应的技术支持。
“硬实力”的提升离不开人才支撑。“团队建设是研究院这几年最重要的发展任务。”谭洪舟介绍,目前国际联合研究院内的研发人员和教授均从美国、欧洲、香港、澳大利亚等地招聘而来。
在谭洪舟看来,顺德是珠三角的产业中心,也是传统制造业中心,有利的市场对接环境是吸引外国人才的好武器。然而,国际联合研究院两届近200名毕业生中,只有不到10人留在佛山工作,其中有近50人选择到美国继续深造或在硅谷等地工作,其余大部分到了深圳。“第一届没有一个学生留在佛山,第二届开始有学生到美的、万和等大企业工作,情况正在逐步改善。”谭洪舟说。
杨柏桐是国际联合研究院应届毕业生,目前在美的中央空调事业部从事技术开发工作。“我比较喜欢顺德的生活环境,加上本地传统制造业正往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变革的时代就有发展机会,所以我选择留在这里。”
成果如何落地
“先进技术不是一两天能转化的”
走进研究院,产学研对接、成果如何落地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由于研究院内众多新技术都较为超前,并不是现在时,与传统企业的需求有一定差距,的确存在对接难的问题。”谭洪舟坦承。
为此,国际联合研究院常与高新技术协会、传统产业协会等进行沟通,了解产业的最新技术需求。2015年7月,中山大学博士陈荣军加入国际联合研究院。过去一年,他走访了近20家佛山传统制造企业,希望通过现有技术提升制造业质量。
在调研过程中,陈荣军发现,企业对技术的渴求非常急切,但碍于技术改造成本较高、市场接受程度等原因,迟迟未能将技术落地。针对家具企业,陈荣军带领团队正在搭建智能家具展厅,通过现有的芯片、控制器、传感器等系统设计相关的技术,给佛山家具行业提供技术支持。
“对于一些有技术提升问题的中小型企业,我们能解决的问题,都会帮他们解决,比如利用先进技术为它做一个简化版本;不能马上解决的,我们也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发展思路。”谭洪舟介绍,研究院向企业开放了公用实验室,可供其进行相关的测试试验,但截至目前有二、三十家通信行业、互联网相关的企业使用,使用率较低。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顺德本地企业技术含量还有提升的空间。“实验室的开放需要过程,有很多企业还不知道实验室的功能,下阶段将借助政府的力量,调动企业使用的积极性,逐步提升其‘智造’水平。”
国际联合研究院关注的更多是未来前沿技术,尽管暂未与顺德传统企业有大规模的紧密合作,但交流过程中,双方仍然会产生不少火花。谭洪舟认为,不同的研究机构有不同的功能,不必过于强调技术与产业的及时对接。“要做的更多是将未来技术的发展思路灌输给中小企业,给他们提供转型的模式和方向。”
顺德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常务副局长谭素同样认为,创新不能太功利,国际联合研究院定位于高端技术和人才的培养,要理解先进技术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完成转化的。
■佛山“傍大学”大事记
2008年
中山大学佛山研究院在南海成立。
进行高新技术成果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技术创新协作等服务。
2009年
佛山市政府与中科院正式签订《中国科学院、佛山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协议书》。
开启了制造之都佛山市与国内最顶尖创新平台之间的合作。
2011年
顺德区政府与中山大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
着力合作开展尖端技术和前沿科技研究及产品开发。
2011年
中科院南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中心成立。
是南海区建设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重点项目。
2012年
南海成立香港科技大学LED-FP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对发光二极管(LED)与平板显示(FPD)制造技术进行研发及转移,并对相关产业作有偿性技术服务。
2014年
佛山高新区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佛山中科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签署了建设“佛山中国科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光机电孵化器”等协议。
2014年
三水区政府、合肥工业大学与佛山市科技局正式签署三方共建合作合同,将在未来5年总体投资1亿元建设合肥工业大学广东研究院。
2015年
由美的集团牵头,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共同建设的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成立。
主要面向珠江西岸相关产业及中小企业,将进一步推动家电、装备产业链与机器人产业链的融合。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高绮桦 实习生 何钰仪 统筹: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