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80后夫妻远赴四川大凉山,帮建山区学校

韶关日报  2016-08-26 09:27

朱俊霖正在传递木方搭建澡堂房顶。图片由曾燕燕提供

距离韶关2000多公里外的四川大凉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为了求学每天要走3个多小时路程到学校,苦不堪言,他们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学校能离家近一些。获知此事后,韶关的一对普通80后夫妻朱俊霖和曾燕燕,不远千里赴大凉山帮助孩子们建设新学校。

近日,记者专访了这对80后夫妻,倾听他们在大凉山中的所见所感。

为公益不惧千里跋涉

曾燕燕是一名小学老师,朱俊霖则是一名新能源工作者,虽然曾燕燕经常会参加一些助学活动,但她坦言,去到遥远的大凉山做公益还是头一回。

8月6日下午1时左右,他们驾车从韶关出发,花了近22个小时到达昆明,从昆明到西昌又行驶了8个多小时。8月9日与大部队会合后,一行人乘坐了两个小时的车进山,在距离目的地还有几公里路的地方,车子就进不去了,他们只能徒步进入,其中的疲惫可想而知。

“进入了高原地带,再加上负重较多,我刚到达目的地就有轻微高原反应了。”曾燕燕说,“团队里有一个女孩在第二天因为高原反应,不得不下山治疗,但她后来看完医生又马上返回,大家都坚持下来了。”

记者了解到,由于地形原因限制,大凉山当地学生上学非常不方便,脚程快的话至少也要花上3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而这所新的希望小学是在原有的悬崖山坡上推出了近600平方米的平地上建起的,它的位置恰好坐落在3个村落的中心点,建成后,学生步行到学校也就20多分钟,可解决附近100多名学生的上下学路程遥远问题。

希望小学从7月初开始正式动工,建设该学校的爱心人士张晓林,来自江苏南通,他请了一支只有5人的施工队伍。在志愿者到来之前,他们6个人已经建设了1个多月的时间,单层的校舍主体已经建好,澡堂则尚未封顶。

化身工人忘我工作

在建设学校的过程中,朱俊霖与曾燕燕遇到过不少问题。譬如天气多变,山路因此变得泥泞不堪,运送材料工程车难以前行;因身处海拔高的地方,米饭经常煮得半生不熟,新鲜的蔬菜和肉类更是缺少,距离最近的小卖部也要走上2小时;当地昼夜温差有20摄氏度以上,即使穿着一件毛衣和加绒的冲锋衣也会在夜晚冷到发颤。此外,夫妻俩还坦言,当地卫生条件和设施并不完善,他们不仅不能洗澡,还需要自己挖洞做临时洗手间。

尽管面临着不少困难,朱俊霖和曾燕燕依旧坚持着。工人师傅在做,他们就去帮忙,一边学一边做。在搭建浴室楼顶的时候,朱俊霖顶着烈日传递着木方、铺钢筋,曾燕燕在一旁仔细地扎着钢筋。

朱俊霖回忆说,“最让我感动的是,工人带班张大哥才大我几岁,头上就已挂了不少白发,在运材料上山的时候,短短五、六十米的路,他推一下车就要跪在地上喘息一两分钟才缓得过来,但他就这么一次次坚持着,不曾抱怨,也是从他身上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无私和大爱,让我坚持下来。”

在志愿者们帮忙建设的6天时间里,校舍的框架建设已经完成了一大半,澡堂封顶也基本完成。

“后悔的是不能待多几天,走的时候真的很不舍得张晓林和工人大哥们,他们以及志愿者们是大凉山里最可爱的人,是孩子们的希望。”朱俊霖和曾燕燕由衷地说道。

编辑 李幔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